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奠基人之一_林风眠_LinFengMian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林风眠,中国画家。原名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91年8月12日卒于香港。出身民间艺术世家,18岁时赴上海,一年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第戎美术学院,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游学德国柏林。留法期间与留法同学组织霍普斯会,从事现代美术活动。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后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8年3月26日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创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聘任林风眠任院长兼教授,主持学院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5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出国探亲,两年后定居香港。

中文名:林风眠
别名:凤鸣
籍贯:中国广东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00年11月22日
星座:天蝎座
去世年月:1991年8月12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林风眠画集》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林风眠肖像
林风眠肖像

林风眠 – 生平简介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古称嘉应州)白宫镇阁公岭村,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1921年,两人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被时人誉为“最学院派的画家”柯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创立国立艺术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与徐悲鸿、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生平履历

要想通过一篇小文来完整地勾勒出林风眠,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在近代的中西融合派画家中,林风眠
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作为中国近代两所国立艺术学府的执掌者;早年曾风风火火地提倡过“走上十字街头”的艺术运动,而晚年却似乎截然相反地回到艺术的“象牙塔”;加上他画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难为人道的宁静气息……这一切,都为他的一生添上几许神奇的色彩。

梦开始的地方

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宁静平凡的小古镇,每当到了岸边槐榉树开花的季节,黄色的花儿就像梦中的符号一般飘落在小河中、路径上……。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小古镇上–广东省梅州(古称嘉应州)白宫镇阁公岭村。对于幼年的林风眠来说,当带着他上山打石头的祖父任其在山林草丛中玩耍时,故乡那”并不特别美丽”的风貌却由此赋予了他爱好自然之美的心灵。祖父林维仁曾告诫小孙子:”脚下磨出来的工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老人朴素、勤勉的形象直到晚年仍深深地印在画家的记忆中。父亲林雨农也是传统的石匠手工艺人,不过,除了会刻石头外,父亲还会在纸上画几笔,这让林风眠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并按着《芥子园画谱》自习不缀。

15岁时,林风眠考取了省立梅州中学,在此期间,他和日后的好友林文铮、李金发等一起组织了一个“探骊诗社”。切磋诗艺,并任副社长,“事出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昭明文选》是他课余最爱读的书。对于绘画,他更为迷恋,当林风眠的亲戚从南洋带回来一些印有外文插图的小舶来品,那种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画风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林风眠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当时,林风眠的绘画成绩深得绘图教师梁伯聪的赞赏,这位我们知之甚少的老先生发现林风眠形象记忆能力特强,图画过目不忘,并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梁老先生认为学生画得和自己一样好才能得100分,而却经常在林风眠的图画作业上打120分,对林风眠的欣赏有此可见。

20世纪20年代,正值中国青年学生的留洋运动热潮,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对前途感到彷徨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对欧洲艺术有着美好憧憬的他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登上了法国邮轮奥德雷纳蓬(AndreleBon)号,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求学之路–实现梦想的路。

欧洲游学

1920年1月,奥德雷纳蓬号抵达了法国的马赛港,随后在安排下林风眠一行进入枫丹白露市立中学进行法文补习同时以学写招牌油漆工的收入维持生活。

1921年,林风眠和李金发一起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EcoleNationaledesBeaux-Artsdeijon)这所位居法国六大国立美术学院榜眼之位的高等美术学府学习,他的才华深得校长耶西斯Yencesse)的器重。9月,在耶西斯的推荐下,林风眠和李金发又一起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NationaleSuperieuredesBeaux-Arts)就读,并得以进入被时人誉为“最学院派的画家”柯罗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幼年对西方绘画的憧憬使林风眠一度完全沉迷于细致、写实的自然主义学院派画风中——“自己是中国人,到法后想多学些中国所没有的东西,所以学西洋画很用功,素描画得很细致。当时最喜爱画细致写实的东西,到博物馆去也最喜欢看细致写实的画。”

不久耶西斯专程来看望这位学生,这位深受现代派和“东方艺术”影响的浮雕艺术家对林风眠提出了严厉而诚恳的批评:“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你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研究学习吧,尤其是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学习中国自己最宝贵而优秀的艺术,否则是一种最大的错误。”同时他还告诫这位有才华的学生:“你要作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部门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这促使林风眠迈出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重新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并关注起现代主义艺术。从此,巴黎的卢浮宫、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中经常出现林风眠瘦小的身影,在这些艺术殿堂里,林风眠啃着面包、拿着画具仔细地研究,他了解到欧洲艺术最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努力地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

初识蔡元培

回到法国之后,带着新婚的浪漫,林风眠立刻投入到创作中去。他和刘既漂、吴大羽、林文铮、王代之等就组织了一个强调美术学理研究的绘画沙龙组织–“霍普斯会”,”霍普斯”(Phoebus)的含义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在欧洲古典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主宰光明、青春和艺术,无疑这一名称具有隐喻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方向的双重含义,正表现了青年林风眠为世人创造有生命的艺术的信念。1924年二月,”霍普斯会”联合另一个旅法艺术团体–美术工学社(注重美术工艺制造的研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决定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办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并特邀当时正旅居斯特拉斯堡的蔡元培为名誉会长。5月21日,”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正式开幕,在这个”巴黎各大报,几无不登载其事”的展出中,林风眠展出了包括14幅油画和28幅彩墨画在内共计42幅作品,并被法国《东方杂志》记者评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

年轻的校长

由中国近代教育界领袖蔡元培于1918年所创立的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所美术学校,1922年更名为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改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两系。1926年国立艺校因为学潮风波决定由学生自己投票选举校长,由于蔡元培的鼎力推荐和前期回国的王代之的大力宣扬,林风眠以得票数第一被国民北京政府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

西子湖畔,新艺术的摇篮

1928年4月8日,国立艺术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美丽的西湖罗苑补行了开学典礼。蔡元培亲自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然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此地设立艺术院。“正如国立艺术院组织法中所述:”本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杭州艺专的教育方针秉承了林风眠的一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不过,林风眠也吸取了北京国立艺专的教训,他认识到要办好自己的学校,贯彻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和优秀的教学队伍,当时林风眠任校长兼教授、林文铮任教务长,克罗多任研究部导师,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潘天寿为中国画系主任、李金发为雕塑系主任、刘既漂为图案系主任、王代之为艺术院驻欧洲代表;其余象蔡威廉、潘玉良、李风白、方干民、李苦禅、刘开渠、姜丹书等,都是当时的骨干。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一所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艺术学院正是在这批艺坛精英分子的努力下开始成长的。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失败的艺术运动

林风眠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北京时,正值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面临分崩离析之境。林风眠首先挽留欲请辞的教师班子,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希望博采众长。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艺术大会的失败使林风眠醒悟到必须首先使广大民众了解接受艺术,才能求的艺术的真正发展。1928年,蔡元培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出任校长兼教授。林风眠又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然而不久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观点的争论显示出林风眠的“平民艺术”与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的矛盾。“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是林风眠西化艺术运动又一次失败的标志。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被解职离开,从此渐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此后他回归画家本位,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独立意识的绘画,并转向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艺术审美观上淡化了中国画讲究的近三千年的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观念,试图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现代中国画”。
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认清了“美术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改良中国画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一再受到当局政府高度重视。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 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合艺术审美,不受到重视, 他凄然被解职而无奈离开学校。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一种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呼唤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带来的理性的美学思考。

风眠体的诞生

1937年,林风眠在苦心经营的杭州艺专已度过了十个春秋。一年前,代表着林风眠“艺术运动”精神的《亚波罗》出到第17期终于不再出版了,对于来林风眠来说,这是他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是亚波罗精神的终结,从此,改造社会的艺术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已不再是他的梦想了。象征着进取、热情的亚波罗精神被平静、深沉的悲剧精神所代替,这种精神的实质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所写到:“因为你,虽饱经忧患,却没有痛苦,以同样平静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打击和恩宠;能够那么适当地调和感情和理智,不让命运随意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风眠体正是这一有如月光一般冷凝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反映。

尾声

从1937直到1991林风眠去世为止,在50多年的时间里,林风眠大多数时候过得都是半隐居式的生活,除了在艺术的探求上一如既往地投入热情和心血外,他对其他事都显得不那么地关心,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唯唯诺诺。经历了过多的政治经济事件,对于名声和荣誉,他已看淡了。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艺术特色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林风眠、刘海粟和徐悲鸿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林风眠是“外生性融合”,刘海粟是“内生性融合”,徐悲鸿是“内外融合”。他们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风眠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艺术年表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岁先生于是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一)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小名阿勤,取名绍琼,后改为绍群。祖父为石匠,以雕刻墓碑为生。父亲林雨农继承祖业,兼擅绘事。母亲阙亚带,农家出身。
1904年甲辰5岁入私塾读书,学名为凤鸣。遵父教临摹《芥子园画传》。

1907年丁未8岁入旧制初级小学读书。

1908年(清宣统元年)已酉10岁画《松鹤图》中堂,为乡中大姓购去。

1911年辛亥12岁入高级小学。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3岁高级小学继续读书。

1913年甲寅15岁考入省立梅州中学,得中学图画老师梁伯聪指导。
1919年已未20岁省立梅州中学毕业。筹集资金,赴上海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12月与林文铮等乘法国邮轮赴法。

1920年庚申21岁1月抵法,先后在枫丹白露、布鲁耶尔等地补习法文。同时做油漆招牌工作。得到毛里求斯林姓亲戚资助。

1921年辛酉22岁与李金发一起入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受院长杨西斯(Yencesse)器重。后转入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柯罗蒙(Cormon)教授习油画。改名为风眠。

1922年壬戌23岁继续在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作品《秋》入选巴黎秋季沙龙。

1923年癸亥24岁偕李金发、林文铮等游学德国柏林。创作《摸索》等作品。遇柏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生艾丽丝冯罗达(EliseVonRoda)小姐。

1924年甲子25岁偕罗达回巴黎结婚。与林文铮等发起组织”霍普斯会”(后改为”海外艺术运动社”)。任斯特拉斯堡”中国古代与现代艺术展览筹备委员会”委员、作品42件参展。作品《摸索》《生之欲》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夫人冯罗达生一子、旋因产褥热去世,婴儿亦夭折

1925年乙丑26岁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并任评选委员。4月与国立第戎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爱丽丝˙法当(AliceVattant)小姐结婚。

1926年丙寅27岁回国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教授,兼任孝务长及西画系主任。创作油画《民间》,发表《东西方艺术之前途》一文。

1927年丁卯28岁5月组织发起”北京艺术大会”。7月辞去校长等职。后应蔡元培之聘,赴南京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撰《致全国艺术界书》长文。创作油画《人道》。女儿林蒂娜(Dino)出生。

1928年戊辰29岁作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在杭州蔡元培创建国立艺术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聘任林风眠为首任院长、教授,主持工作。蔡元培先生亲自到校祝贺并讲话。8月,倡议成立”艺术运动社”。

1929年已巳30岁4月,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主持”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筹备工作8月,在上海举行的艺术运动社首届展览会中展出油画《人类的痛苦》等作品。

1930年庚午31岁应邀与潘天寿等人赴日本考察日本高等艺术教育。在日本东京举办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作品展览。

1934年甲戌35岁创作油画《悲哀》。

1935年丙子37岁出版论文集《艺术丛论》。编译出版《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一书。

1936年丁丑38岁作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抗战爆发,带领学校内迁。

1937年戊寅39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术学校。任主任委员。后辞职返上海。

1938年已卯40岁由上海辗转到重庆,任国民党政治部设计委员。在重庆南岸旧仓库潜心作画。

1941年辛巳42岁改任国民党政治部宣传委员。继续潜心作画。其间画过抗日宣传画。

1945年乙酉46岁作品参加”现代绘画联展”。重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教授。

1946年丙戌47岁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复员杭州,继续任教。在上海法文协会举办个人画展。

1947年丁亥48岁辞去教职,居家作画。《艺术丛论》再版。作家无名氏撰《林风眠–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一文。

1948年戊子49岁重回学校任教,主持”林风眠画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丑50岁曾被学校解聘,旋即复职。

1950年庚寅51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继续任教职。

1951年辛卯52岁移居上海。

1952年壬辰53岁辞去教职,定居上海作画。

1953年癸巳54岁参加全国第二界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1954年甲午55岁任上海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居家作画。

1955年丙申57岁夫人、女儿获准出国,定居巴西。独居上海作画。

1958年戊戌59岁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的下乡劳动。出版《印象派的绘画》及《林风眠画辑》。

1959年已亥60岁赴舟山、黄山等地写生。

1960年庚子61岁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主 席:何香凝;副 主 席:蔡若虹 刘开渠 叶浅予 吴作人潘天寿 傅抱石;秘书长:华君武。他被选为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61年辛丑62岁作品参加”上海花鸟画展”。漫画家米谷撰《我爱林风眠的画》一文。

1962年壬寅63岁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林风眠画展”在京、沪两地展出。

1963年癸卯64岁赴新安江等地参观。

1964年甲辰65岁中共中央文委在香港主办”林风眠绘画展览”。赴景德镇创作瓷盘画。

1965年丙午67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家毁去部分作品。被抄家。

1968年戊申69岁被拘留在上海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

1972年壬子73岁12月28日获释。

1973年甲寅75岁作品《山区》受批判,被定为”黑面”。

1977年丁巳78岁获准出国探亲,寓居香港。由香港中侨国货公司举办画展。

1978年戊午79岁赴巴西探亲。义女、学生冯叶赴香港照料日常生活。

1979年已未80岁《林风眠画集》在上海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林风眠绘画展”。9月至10月,应邀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型”林风眠绘画展”。席德进在台湾编著出版《改革中国画的先驱—-林风眠》。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主席。

1982年壬戌83岁夫人在巴西逝世。

1983年甲子85岁赴日本东京参加冯叶画展开幕式。

1986年丙寅87岁应日本西武集团之邀在日本东京举办画展。其后于1990年又举办一次。

1987年戊辰89岁为中国美术学院建校六十周年题写”永保青春”。赴泰国、韩国旅游。

1988年已巳90岁应邀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林风眠九十回顾展”。”林风眠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林风眠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1991年辛未92岁8月12日在香港港安医院逝世,终年92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故居纪念馆

林风眠故居位于杭州植物园大门旁的林隐路3号,为西式二层独立小楼。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创立于1928年3月26日(民国十八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学家、科学家蔡元培(1868-1940)在杭州市西子湖畔创办,是中国的最高美术学府。1928年,创办人蔡元培之聘,林风眠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1934年在玉泉马岭山下建造拥有客厅、卧室、画室、露台、地下室和草地的西式私寓,除抗战时随学校迁往四川外,致意住到1951年才离杭赴沪,在杭州度过了风华正茂的轻壮年.杭州西湖为他提供了绘画素材和艺术灵感,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品性和画风.书画家苗子在《西子湖恋情》一文中曾经说过,我总是把西湖同林先生联系起来,把孤山的林和靖和林先生联系起来.西湖给人的印象是青春的,林先生即使逾九十,他的作品,无论是雅淡调子,还是浓艳调子,也都是青春……是不是杭州这一段时光给林先生留下了一生印象呢?我不敢说.可是林先生的为人和创作,的确令人想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来.

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楼上为画室,有床、画桌、文房四宝和一幅五十年代林风眠在画室的照片.四壁挂着《鸡冠花》、《红叶小鸟》、《屈原》、《柳》、《裸女》、《秋林》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想象奇特,色彩绚丽,是林风眠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佳作.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代表作品

有《宫女与花瓶图》、《春晴》等。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他一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整理画册,更谈不上出版全集,以致今天市场上林风眠画作赝品不计其数。林风眠虽与徐悲鸿、刘海粟齐名,他的作品却因真伪难辨价格远远落后。

林风眠 – 著作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 – 捐赠

林风眠先生曾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赴港前将其在上海时创作的一百零五幅作品存放于上海中国画院,不久又将这批存画全部捐献国家。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绘画作品

林风眠 – 作品介绍

《人生百态-寻求》

约80年代纸本彩墨

68×68cm冯叶收藏

林风眠在晚年中除了他所一贯表现出的幽雅清丽、诗情画意般的”风眠”体外,还有一些探索着”想再变一变”的画风。这些作品直接表达出作者对人生苦难、善恶冲突的思索。就象这幅作品,是一系列组画之一,色调沉重郁闷,人物造型夸张,给观者以一种悲郁的深层思考,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话,那么他晚期的这些作品中则更多了对社会人生的透彻理解。
林风眠

1958年纸本彩墨《收割》

68×67cm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林风眠的现代抽象主义画风并没有继续实验下去,他不得不采用一些折中的办法,在主题上运用符合当时标准的题材,将抽象的因素融入具象的表现方法中,同时摈弃了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些过于张扬和攻击性的东西,形成了独特柔美的东方抒情现代主义风格,象这件作品虽然画的是农家收割的情景,但画面流露出却是一股温情脉脉的韵致。

林风眠的作品《清溪》
西方绘画对林风眠的影响渗透在其作品的每个角落,他十分讲究画面的处理,画面效果和作品意境却又体现了东方诗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反映出其另辟蹊径的独到艺术感悟力。林风眠没有使用传统的笔墨,用了一种活泼而富有力度的线条,传达了一种生命活力和音乐般的韵律。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