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_阿尔弗莱德·西斯莱_Alfred Sisley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如果不算初期的作品,那他的肖像和静物比任何一位画家都画得少,他几乎只画风景,而且在一生当中,作品没有深刻的变化。

中文名: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外文名:Alfred Sisley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839年
逝世日期:1899年
代表作品:《鲁弗申的花园小路》等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肖像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肖像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 简介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183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的父亲由于经商成功,西斯莱自幼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幼年时的西斯莱是在巴黎渡过的,十八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四年,回来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他却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他研究莎士比亚、透纳和康斯泰布尔。1862年,西斯莱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齐依和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等人。四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林中进行户外写生。对西斯莱而言,将画架由室内移到户外,不但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也让他寻获了另一片创作天地。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1899年)生于巴黎,逝于莫莱.他和莫奈一起,是纯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如果不算初期的作品,那他的肖像和静物比任何一位画家都画得少,他几乎只画风景,而且在一生当中,作品没有深刻的变化.人们说他的出世之作,特别是参加1866年沙龙的最早的作品带有柯罗和库尔贝的画风,那的确是道出了他所喜爱的方向.与印象派的其他朋友们相比,他的运气还算不错,开始时,在经济上没有他们那样困难.然而,正当他不得不为新绘画而战斗时,他却破产了,这时,再较之他的朋友们,可是备受煎熬之苦了.毕沙罗和塞尚在最倒霉的日子里,每张画最少也还能卖到40法郎,可他曾不止一次地以30或25法郎出售自己的作品.此外,西斯莱还未能享受到自己思想和艺术的胜利,便与世长辞了.事实上,他刚一去世,人们就承认了他的天才,其作品也很快被标出了高价.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 画作鉴赏

西斯莱的画几乎全部是风景,而在风景中,又主要表现塞纳河谷,巴黎地区,特别是以他作为真正画家之一的枫丹白露地区.他能令人赞叹地,象莫奈一样敏锐地表现树叶的低语与水波的闪亮.同时,他比莫奈更会保存风景的结构,并没有把它仅仅变为瞬间变幻的颜色和光的反映.在他的画里,形是很严格的,并没有因气氛而溶化.树就是树,屋就是屋.他的艺术没有任何系统的东西,也不采用布丁那种低地平线的办法,如果他在某些画中给予天空以很大位置,那么,这块天空会通过它的运动,它的色彩与画家所表现的主题合为一体.他的每幅画都使人感到尽善尽美,人们想不出比他的枫丹白露森林中所画的更为茂密的小树林,比他的《马尔里洪水》更惨的发水场面,比卢夫西恩更悲伤的雪景,比圣马迈更明亮的春天.他不要任何强烈,粗暴的效果,这一美妙温柔的艺术,以无穷的诗情画意表出了画家从1879年以后定居的莫莱城的安宁平静生活.
尽管他有过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类似的命运,年青时也同巴齐耶,莫奈,雷诺阿一样,进过格雷尔画室,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也得到过收藏者面包师米雷小小的慷慨帮助,但是人们对他的作品与生活写的不多,原因倒不是由于他缺乏天分,而是由于他的一生尽管厄运不断,却尚无惊心动魄的冒险场面.由于他的艺术完全服从于感觉,不想去表现任何迅猛建立的制度,因此他也就没有准备要给人以长篇大论.在英国的几次逗留也好,想要被沙龙接受的愿望也好,贫困的生活也好,都没有动摇西斯莱的信念和使他改变自己的画风.他虽不好高骛远,却恪守信念,始终忠于自己和朋友. 在西斯莱约800幅油画作品中,大多­是风景画,他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和朴实的情感­在创作上表露无遗。毕沙罗曾表示,西斯莱是­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因为他坚守原初的作画­理念——透过光与色彩的表现来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 生平

  1839年 出生在巴黎,但是其父母都是英国人。 幼年时的西斯莱在法国巴黎渡过。
  1857年 十八岁的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四年,回来后在一家商行工作。
  1862年 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的西斯莱回到巴黎后,在格莱尔画室学习,在那里他遇见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齐依和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
  1863年 西斯莱和莫奈、雷诺阿、巴齐依一起到了枫丹白露附近的舍依村。
  1866年 与雷诺阿住在马尔洛德。并参加1866年沙龙,那时西斯莱的作品带有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和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画风。
  1867年 与巴齐依住在翁弗勒。
  普法战争时期 西斯莱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转赴伦敦,并认识了丢朗-吕厄。
  1871年 西斯莱在伦敦展上展出了两幅画。
  1873年 西斯莱的三幅画被丢朗-吕厄收进了陈列馆目录。
  1874年 参加第一届“独立派画家”的展览会(从此就称为印象派)。
  1876年 参加印象派①展览会。
  1877年 参加印象派展览会。
  1878年 西斯莱离开印象派。
  1882年 参加印象派解体后的一次展览会。
  1883年 丢朗-吕厄为西斯莱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
  1890年 西斯莱的身体开始不太好了。
  1894年 古斯塔夫·约弗鲁瓦探望西斯莱,那时的西斯莱已经非常忧郁,晚年的西斯莱在艺术上郁郁不得志。
  1897年 名画商乔治·柏蒂举办了一次西斯莱作品的大型展览会,但批评界对这个展览会默不作声。
  1898年 西斯莱患上了咽喉癌。
  1899年 1月21日西斯莱感到将永别与人世,他唤来的莫奈,同他告别。
  1899年 1月29日西斯莱逝世于莫列,享年60岁。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 相关作品

  阿尔让特依的人行桥
  塞纳河边的小村庄
  莫利赛的赛船会
  温习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村边小路
  拖轮
  鲁弗申大道的第一场雪
  苍鹭的巢
  春天的草地
  汉普顿庭院的大桥下
  莫利的节日
  马尔风景
  码头的沙滩,马尔港
  法国赛夫勒
  朝阳中的莫利
  摩莱雪景
  莫利风景
  从弗比林往卢维锡安的道路
  朝阳下的摩莱教堂
  去往森林的女人们
  马尔港的洪水
  鲁弗申的雪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作品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 作品介绍

枫丹白露林边

  在西斯莱1860年代的早期风景作品中,充满了沉稳的色调,作品多以厚重的茶色、绿色及灰色、蓝色为主,亦表现他对于结构与空间的喜好。如:创作于1866年,并在官方沙龙上展出的“枫丹白露林边”。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西斯莱这个时期的作品明显受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写实主义的影响,笔法严谨、巧妙,具有浓厚感,带有一种古典的气息。
  
阿尔让特依小广场

   西斯莱在1872-1876年间的绘画作品是最优秀的,并达到了西斯莱前所未有的高度。“阿尔让特依小广场”一画是1872年的作品。如果把这幅画同莫奈、毕沙罗的一些比它早的作品加以比较,惹人注目的不仅是西斯莱的绘画更富有稳定性和自然性,而且还有他得自柯罗的那种独特手法。农村小景对于西斯莱说来,不是用以创造明暗对比的依据,也不是生活的题材,而是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色彩是那么的丰富、强烈和斑杂。黄色、玫瑰色和绿色强调了房屋的灰调子,棕色又强调了土地的色调。房顶有的呈棕色,有的呈深蓝色,它们被明亮的粉蓝色的天空所衬托。
 
鲁弗申的雪

  印象派画家也常常热衷于雪景效果的表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白色和灰色中取得强烈的色彩和谐,这是尤其引人入胜的描绘任务,莫奈、毕沙罗和雷诺阿都能得心应手地胜任这种任务。然而,西斯莱的雪景效果,恐怕谁的作品也比拟不了。他的目光无比锐利,能够觉察色调转折的微妙变化。“鲁弗申的雪”是以淡粉色的调子画成的,这种色调激起人们一种乐观的情感,对覆盖在房屋和大地上的皑皑白雪产生喜爱之情;集中而紧凑的构图显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亲近。
  
鲁弗申的公主大道

   1875年创作的“鲁弗申的公主大道”是对一个本身不仅平淡,而且很少有吸引人之处的主题进行艺术改造的真正奇迹;甚至路名本身听来都有些可笑。这幅画在色彩处理上比以前更大胆了:房屋是玫瑰色、绿色、蔚蓝色;道路、山岗和天空也是玫瑰色、绿色和蔚蓝色,但色调不同。色彩更优美了;它表现了艺术家的内心喜悦和他对晚霞的赞美;色彩给我们揭示了这颗永远年轻心灵的纯洁和平静。
  

《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马尔港的洪水曾吸引过西斯莱的注意,他在许多作品中表现过:泛滥的河水席卷和弥漫着周围的一切,水面闪闪发光,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典型题材。绘于1876年“洪水泛滥中的小舟”在绘画性处理上都是以灰色、淡蓝色和个别棕色调子之间的微妙变化为基础。然而,这种水汽弥漫的平淡无奇的感觉,在西斯莱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迷人的感觉,变成了神话般的境界。到今天,在去马尔港的路旁,还能够看到这座平平常常的可怜的房子。可是,你只要目睹过这座房子,你便会感到西斯莱是多么富有诗意地改造了它。
  l878年,西斯莱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观众开始赏识他的画了,于是他决定离开印象派的展览会,也如雷诺阿所做的那样,把他的画送进沙龙。不料,他遭到了拒绝。于是他现在比以往更感到孤独了;同时他已穷困到身无分文的地步。在l880-l883年间,幸有丢朗-吕厄买他的画,丢朗-吕厄又于1883年给西斯莱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他的物质状况总算有所改善。但尽管如此,他的成功比起他的同事们来还是小些。丢朗-吕厄买他的画越来越少了,他再度落人生活的困境中,西斯莱挣扎着试图同它斗争下去。他心情焦虑,有时甚至达到完全绝望的地步。
  
摩莱大桥

  但西斯莱并不承认自己失败了,他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但全部绘画技巧都显得不足以掩盖其内在精神的缺乏。尽管他的颜色也越来越响亮,他的形也取得了实体感,然而总让人觉得他为了显示自己,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又回到自己最初的现实主义老路上去了,换言之,他把重心放在描绘事物的物质本性上了。其结果却是使他的诗意完全消失。例如,在“摩莱大桥”一画中就表现出了这一点:印象派的笔触和水中的倒影都盖不住这幅画上的色彩喧闹和形体的照相式效果,整个刻画由于追求质感化而完全失掉了艺术魅力。
  西斯莱的晚期作品再也无法达到1872-1876年间作品的创作高度。有人评价西斯莱说:“看样了他已经十分疲惫了。他的笔锋已经软了,素描也乏力了。现在他所展出的一些油画,只是一些在我眼前闪现的、产生在我往日兴奋的回忆中那些美妙、新颖、动人画作的微弱余音而已。” 而西斯莱有他自己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恰好是我们惟一可以认识西斯莱观点的条件,我们现将其最主要的几个论点摘引如下:
  情节和主题一定要表现得朴素易懂,使观众容易捉摸。
  删除多余的细节,能使观者循着画家给他指明的方向去寻味,并使他首先发现作者所神往的东西。
  在每一幅油画上总要有叫人喜欢的一块地方。
  这就是柯罗以及琼坎的油画魅力之一。
  除题材本身以外,风景画一个最引人注意之处就是运动感、生命感。
  然而,表现出生命感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在艺术作品中灌注生命感,无疑是每一个无愧于这一称号的艺术家的必然目的。所有一切(形、色、画面结构)都应促成达到这一目的。但是,能够在画中灌注这种生命感的,只有它的创造者的心灵激动,也正是这种激动才会打动观者。
  虽然风景画家始终应当讲究自己的技巧,但必须使表面结构在一定场合变得更为奔放,使它能够把画家所感受的激动传达给观众。
  您可以看到我主张在同一幅画上采用不同的表面结构。这虽不是公认的看法,但我认为我走的路子是对的,尤其是在表现光的效果上。因为阳光总是使风景的某些部分削弱,同时又使另一些部分突出,几乎是物质地在自然界中这样表现着光的效果,在画布上也应当物质地表达出来。
  客观对象的描绘应当符合其组织结构,特别是应当像在现实中一样使其周围笼罩着光。这是必须努力做到的。
  这里天空起着很大作用。它不能成为一个寻常的背景。相反,天空不仅能够以其不同层次(因为天空也像地面一样是有层次的)有助于造成深度感,而且还能够以其本身的形及其结构,按照画面总的效果或构图,赋予画面一切以运动感。
  最光辉绚烂的、最激动人心的天空,莫过于我们通常在夏季所看到的了——我指的是那种朵朵白云在四散移动的蔚蓝色天空。真是生气盎然、变化多端!可不是吗?它像海浪那样使我们内心翻腾,使我们神往。但也有另一种天空,我们在晚一些时刻可以观赏到的,那是傍晚的天空。它的云彩拖长着,有时竟像航行中的船尾留下的水痕那样拖曳开去;它们好像凝固在大气之中似的。可是随后它们也渐渐地消逝,同晚霞一起熄灭。这种天空很温柔、很凄凉;它充满着某种遥远的行将离去的事物的迷人力。我尤其喜欢这种天空。但我并不打算给您叙述画家们所十分珍爱的各种各样的天空;我说的只是我最喜爱的那一些。
  我所以着重描写了风景画中的天空,是因为我希望您能够充分理解我对它的重视……  我喜爱哪些画家?如果单说现代人,那就是我们的导师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罗梭、库尔贝;总之,就是所有热爱自然和善于体察自然的画家。
  由此可见,感受在西斯莱艺术中的作用极大;尽管他钟情于天空,他还是很理解艺术自主权的必要性。不守他之所以自愿放弃同一幅画中的风格统一,其意是在于更好地在画作上表现不同的自然现象。在西斯莱约800幅油画作品中,大多是风景画,他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和朴实的情感在创作上表露无遗。毕沙罗曾表示,西斯莱是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因为他坚守原初的作画理念——透过光与色彩的表现来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或许正因为他不那样具有革命性,终其一生,所以西斯莱并没获得应有的重视及评价。
  

《莫瑞桥》
《莫瑞桥》

莫瑞桥
  以埃杜瓦多·莫拉德博士的名义,由恩里克塔·阿斯洛遗赠,1972年;巴黎,奥塞博物馆
  在漫长岁月里,常常由于经济原因,西斯莱及其家人被迫在巴黎周围的乡镇之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882年9月,画家及其妻子和孩子们再次搬家,来到鲁安河畔的莫瑞。这虽然不是他们最后一次搬迁,但他却把那里看成较为理想的地方。尽管画家后来曾数次离开(例如,1886年他搬往威内-纳登附近的小村庄居住),但最终依然回到那里生活。1899年1月29日,他在那里去世。 来回搬家和最终在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斯莱常常在离住处几步远的地方找到创作题材。多次在画展上展出的他的数幅名画便是他用这些题材凭一时高兴画就的。其中包括巴黎沙龙画展以及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举办的各种画展。最著名的题材之一是鲁安河畔的莫瑞教堂,仅在1893年这一年里,他就曾六次以这座教堂为对象,用不同的构图和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创作,借助光线和色彩描绘这座普通的建筑物,以敏锐的笔触勾画墙壁及其上面的雕塑。他不像克劳德?莫奈描绘鲁昂大教堂那样系统地描绘莫瑞教学,但他的作品在展示建筑物外形的同时,还常常用一定的篇幅去描绘周围的生活(《莫瑞教堂,阴沉的天空》,1893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艺术博物馆)。
  另一个多次采用的题材是村口横跨在鲁安河上的那座桥,甚至在西斯莱来鲁安河畔的莫瑞定居之前,他就已经几次画过这座桥。在创作奥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时,画家把画架支在城的对岸,自己站在右侧,比桥略微低一点的地方。这样,他可以从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桥洞,以及桥那边重叠的屋顶和居高临下的教堂的尖顶。画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灯火通明的磨坊,挡住了桥身的那一端,使画面上的对角线被与画平行的一个面所替代,这个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着的大树。结构紧凑,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色彩,使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红色的屋顶,郁郁葱葱的树木,湛蓝的天空和粼粼的波光使人忘却了可能产生的呆板感觉。 严谨的构图中,一辆上了套的马车和路旁或河边闲散地站着的几个人影,又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1923年,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在《今日人物》这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画家西斯莱的文章。在描写这幅画时,一如画像用以勾画这一宁静时刻的笔触之清晰、明确,他也用简短的句子、含义明确的字眼,给这幅画的介绍以诗意:“他描绘雨后晨曦中的莫瑞桥。空气清新,房屋和树木的轮廓清晰可见,没有晨雾和阳光的折射。朴素无华的莫瑞桥桥洞分布在磨坊的两侧,后面是带有斜顶的房子,低矮简陋的农舍,浓密的树林以及四棵高大的杨树。芦苇低垂在水面上。宁静的天空中飘浮着乳白色的光环,没有一丝风,绿茵茵的草场,淡紫色的桥和房屋交相辉映,更接近玫瑰色,而不是蓝色。鲁安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平滑开阔,没有一丝皱折,岸上的石头和草木以及天上的云彩和水边的芦苇都倒映在水中。河流像天空一样深邃莫测,像周围的景色一样具有丰富的形状和色彩。”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 巴黎-1899年,鲁安河畔的莫莱)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1873年
  油画 54×73cm
  下端靠左签名并注日期:西斯莱,73年
  约阿尼·贝泰尔赠,巴黎奥塞博物馆1986年藏
  1870年西斯莱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他的第二个孩子,即第一个女儿雅娜-阿黛尔生于1869年1月29日)住在巴黎附近的布吉瓦尔村,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屋及屋内所有画作被进攻巴黎的普鲁士军队毁掉。逃离被毁的家园的西斯莱避难于巴黎,在那里待了整个1871年。这年年底,妻子又给他生了第三个孩子,也就是第二个儿子雅克,但不久即夭折。翌年,他多次离开巴黎去找莫奈。为了作画,他临时住在巴黎边上的两个小城阿尔让特依和维尔纳夫拉加莱纳。画商保罗·杜朗-鲁埃尔买下西斯莱的几幅画,并请他到自己在伦敦的画廊展出。但这点收入不足以维持全家在巴黎的生活。于是,这年秋天他们一家移居鲁弗申附近的弗瓦赞镇。这个小镇因路易十四曾经住过而闻名,而其住所在大革命时已被摧毁。当时,西斯莱在艺术上是多产的,连这个地区冬天发的洪水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这使他有机会画了第一批以水灾为主题的画,例如《拉洛热岛的渡船·水灾》(1872年,哥本哈根皇家博物馆藏)。后来在1876年他创作了同样题材的画,例如《马利港的洪水》(1876年,马德里卡门·蒂森-波内米萨博物馆藏)。1872年的沙龙展评审团与1871年一样都显得极为严格,西斯莱的作品被巴黎拒绝了,而杜朗-鲁埃尔继续在英国的画展上展出他的作品。
  那时他主要的创作对象是离他住所不远的鲁弗申村,他以多幅画作描绘村子的各个方面。他的画具有几何学般的严谨,华美地描绘了路易十四时代留下的不多的几样有纪念性的物品(《马利的机器》),1873年,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博物馆藏)以及这个村人们现在的生活。这个村子经历了两个世纪前的辉煌之后又恢复了乡村的宁静。这些作品首次为他赢得了新闻界对他的积极评价。埃内斯特·舍诺在1874年4月2日的《巴黎日报》上这样评论上面提到的《马利的机器》:“我过去和现在都未曾见过这样一幅如此完美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表现‘露天’景象的画。”
  用同样的溢美之词来评论此次展出的表现鲁弗申景色的画亦不为过。这幅画描绘的是这个村的花园小路。这条路从弗瓦赞镇沿着小山丘下来,直通塞纳河以及为现代风景画家所青睐的马利和布吉瓦尔村。画的右边是已不复存在的老城堡的墙,艺术家的画架就放在旁边。左边是把一排小房子和小路隔开的篱笆。路修得很漂亮,有人行便道,有一排修剪得体的树,这形成了一条指向朦胧的地平线的直线。朦胧中混杂着淡淡的蓝色和紫色,中间是远处房屋隐隐现出的乳白色。从右边树的颜色或左边树木修剪的样式,从左边妇女戴的黑色长围巾以及从投在路上的大片阴影,都可明显看到时间和天气的痕迹:冬天来了,太阳低了,投下蓝紫色、近乎金属般光泽的阴影,同受光部分的金黄色相映成趣。用很少的颜料、疾速的笔锋画出的晴朗的、淡蓝中夹以淡紫的天空,使人越发感到冬景中的严寒。这幅画比第一大印象派画展还早一年,但它已表现出印象派绘画的造型和技法的各个方面,这使评论家和观众大惑不解。与美术学院及其追随者主张的绘画技法背道而驰的这种细腻并具震撼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尔利港的洪水 》
《马尔利港的洪水 》

马利港的洪水
  作 者: 西斯莱 详细介绍“西斯莱”
  材 质: 油画布面
  画心尺寸: 40.0×29.0cm
  《马利港的洪水》是画家以马利港为题材的多幅作品中较著名的一幅。他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马利港被淹的异常事件。显然画家决不是要报道洪水。天空富有变化的彩云,水光交相辉映的景象,犹如“威尼斯水乡”一样充满诗意。画家毕沙罗就此画给予高度评价:“就我平生所见,在其他画家所画的洪水泛滥的作品中,很少有像它那样丰富和优美的,那是一件油画杰作。”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