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五大名笔之一_中国现代书法名家_王遐举_WangXiaJu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王遐举(1909~1995),武昌中华大学肄业。当代著名书法家,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原名克元,号野农。湖北荆州监利人。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馆馆员、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中文名:王遐举
别名:王克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荆州监利
出生日期:1909
逝世日期:1995
职业:书画家
毕业院校:武昌中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书法家王遐举
书法家王遐举

王遐举 – 人物经历

王遐举

1931年于武昌中华大学肄业。 三、四十年代,历任小学、中学教师,部队书记官,湖南祁阳纺织厂办事处主任,湖北省府编译室编译员,长沙《国民日报》编辑、资料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北京,1950年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1953年至1969年于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舞台美术研究。

1976年起于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从事书画工作,为研究馆员。

历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应中共中央之邀书写蔡畅的致敬信,1983年应人大常委会之邀书写叶剑英有关信件。

书法作品入选1964年、1974年赴日本书法展,1983年中日书法联展,1985年国际书法展。曾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多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发表有《江汉杂咏》诗词多首。

着有《中国戏曲布景》、《中国古代剧场》。发表有《中国戏曲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论文。

曾应邀为中国书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书法讲座授课。

1983年赴日本访问,并出展部分书画。

《行书七言联》
《行书七言联》

王遐举 – 艺术特色

王遐举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中外,素有“华夏明笔”、“京都书豪”的美誉。他诸体兼善,尤以隶书闻名于书坛。

王先生的隶书主要取法汉代经典碑刻,其隶书既有《张迁碑》的方整、古拙,又有《礼器碑》的瘦硬、古雅,还有《石门颂》的劲健、飘逸。但他的隶书同时亦不乏篆书的意蕴,篆书对其隶书笔法的影响很大。虽然方笔是隶书笔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但汉隶仍以方圆兼备为主,纯用方笔的汉隶是不存在的。

篆书对隶书笔法的影响还体现在用笔的转折上,在王先生的隶书中有时甚至刻意避开隶书的波磔这类笔画,而用中锋书写隶书,采用的中锋篆法给人以高古之感。他的隶书中锋为主兼以侧锋。险峻、劲利的方笔和放逸、浑厚的圆笔的同时运用是其线条的特征。从其隶书基本点画的形体看,变连接为分散,其笔法在篆书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地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等,使得点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运用使其点画更为生动。其隶书的点画无论是浑圆厚重,还是简洁畅爽,都同样表现出了凝练遒劲的艺术特色。

隶书的结构多是横向取势,意态宏深,长撇大捺,左右开合。开合一般指左右的撇捺伸展,左右伸展为开,左右收缩为合。运用开合对比的方法,可以避免笔画与笔画的平行,这一部分结构与另一部分结构的平行。这样则充分展示了隶书的动态美感。而王遐举先生的隶书在结体上,因点画组合的方式、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让关系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其隶书与众不同的风格。他不但继承了传统经典隶书结体的横向取势,而且着意于字体结构的屈伸变化。屈伸一般指字的高低变化,有时根据章法要求或防止字形雷同,常运用伸缩办法加以区别。屈者内收,以柔为形,有自诲之意,伸者外放,以刚为形,有昂扬之情。屈为伸的条件,伸为屈的目的。王遐举的隶书打破了以扁宽取势的习惯定势,其隶书整体取纵势较多,整个字的结构相对拉长了一些,故有篆书的韵致。但都重心平稳、欹正相生。就字的整体而言,局部虽然欹斜,整体却是平衡的,即所谓“势如斜而反正”。在笔画之间的关系上,他的字疏密匀称、轻重合宜。他说:“在一个字中,笔画的粗细、笔画之间的距离要疏密匀称,这样字形才美观。”古人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说法。也就是说笔画的疏密要根据字形特点,从整体来考虑,笔画简单的地方,要写得宽舒,但不可散漫。笔画繁复之处,要尽量安排紧密,但不可局促,不可臃肿。他把轻重与疏密配合运用的恰到好处、奇趣横生。

如果从各种字体的书写节奏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而言,隶书则是一种偏于“静态”的字体,其书写速度、节奏相对比较缓慢一些,而行书、草书则是偏于“动态”的字体,书写的速度和节奏则快一些,另外笔画与笔画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呼应。在王遐举的隶书中,对行草多有借鉴、融合,故其隶书虽然很“工稳”,但不会给人“匠气”之感,而是比较灵动、富有生机,具有行草书的律动。

王遐举在隶书的创作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因为他的隶书上溯先秦、穷究两汉、崇尚南北碑版、故能雄气俊美、取意深厚。另外源于王先生兼为学者、画家,视野开阔,故能取精用宏、食古而化,数体合一,新意时出。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 – 人物简介

王遐举(1909~1995),当代著名书法家,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原名克元,号野农。湖北荆州监利人。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馆馆员、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 – 艺术成就

王遐举

在童年时代饱尝人世艰辛。父亲王善海读书不多,种田之余好写字,其书法花哨好看。遐举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临习颜、柳楷书及行草碑帖。10岁开始为村里人写对联。成年后,长期寝馈于汉魏碑、大小篆,精研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张猛龙碑及贾伯思碑等著名碑刻。后又得益于清宋大书法家张裕钊、何绍基“古拙硬朗,韵味不凡”之书艺,重新开始练颜体,继而研习欧阳询、柳公权和郑板桥的书法艺术。他“师古不泥古”,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不断扬弃自己的书法习惯,悉心揣摹“字外功”。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达到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绝妙境界。他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涌到纸上的总和。”所以他的书法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隶书、行草见长。其隶书独树一帜,结体稳重,劲而不犷,放而不野,厚而不滞,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行草极具神韵,行草以凝重求飘逸,刚劲求潇洒,结体如行云流水、秀雅清劲、奇正相生、极尽汉魏碑神韵,深受世人所重。

论家谓之为:“草情篆意,动而不犷,放而不野,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其作品遍及全国,远播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书画界八仙和京都五大名笔之一。四十年代在我

国南方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五十年代后又多次参加过国内重大的艺术展览。1983年率代表团访问日本,受到日本书道界的热烈欢迎。其作品多次选送日、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参展,并于1994年赴台参展,均受到热情赞誉。1990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他“富士艺术奖”。1982年受党中央委托,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蔡畅同志;1983年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巨幅条屏送给叶帅,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1988年 4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他的书法作品多为各地艺术馆、博物馆收藏。我国不少名胜古迹如武汉黄鹤楼、长江三峡、郑州黄河碑林、云南滇池等,都有他的墨迹和石刻。

王遐举一生治学严谨,特别注重艺术家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以及生活实践的体验。解放初,经徐悲鸿介绍进田汉主持的戏剧研究院,从事舞美、戏剧史方面的设计与研究。他不仅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法家,还擅长国画,尤善梅竹、通史学、工诗文,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出版过《野农轩诗话》、《王遐举书法作品集》、《中国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等专着及戏曲评专集,撰写了《中国剧场史》等书稿,其中部分文字在《大百科全书》上刊载。正是他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执着的求索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家。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为人诚恳热情,处事平和敦厚,谦虚而不随俗,自重而不骄人,其人品书品皆为人所称道。“三中”全会的春风圆了昆仲“相思梦”。后应邀回监利师范讲学时,其欢迎对联曰“遐龄犹恋故园秋,赏章华景色,濯沧浪清流,未识香草美人,可佐临池添韵致;举世咸钦内史笔,领三楚书坛,振千钧豪翰,怎禁石坠地,不教入木显神奇。”故乡人民于1992年 6月建成一书法亭,廖平波先生取“羲之妙笔在鹅群”之意命名“泛鹅亭”,被岛内学者洪荒誉为容城第九景“书亭赏鹅”。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 – 书法艺术

王遐举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艺术这块园地里已辛勤耕耘70余载。他出生于湖北荆州监利县。他的父亲读书不多,却极好写字。坐则划地,饭后使用筷头沾水在桌上划字,写的行书非常花哨好看,乡人都请其书写家中神龛字及春联。王遐举童时受其父亲写字的影响很深,9岁时学校放春节假回家,乡人就请他写春联,写得和父亲一样好看,乡人都很惊奇。

稍长,王遐举学习父亲写字的方法与技法,都有所发展与改进,除多用毛笔写楷书与行书外,暇时还在地上划字,又用大毛笔悬腕在方砖上写大字,练腕力。多听老师讲书法,又多看书画理论方面的书籍,每日都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临习汉魏碑与正、行、草书并涉猎大小篆书与狂草,有时也练习国画。

王遐举说,写碑帖,不能今天写这、明天写那,必须先把一种碑帖的面貌精神都体会了,再写别的。王遐举在隶书中以研习《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为主,逐渐临写几十种汉碑;写北魏的字,以写《张猛龙》、《李璧碑》为主,也逐渐广临了不少其它魏碑;写行草以颜鲁公的《祭侄文》、《争座位》为主,又临习王羲之、王献之、李邕、杨凝式等人的行草帖。

王遐举以写隶书与行草为多,因此犹以隶书与行草享誉书坛。他的隶书结体稳重生动、遒劲别致,散发出了贯串古今的气概。他的行草,如行云流水、奇正相生,在行草中寓有一些汉魏碑的神韵。

王遐举的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中外,众体俱备,素有“华夏明笔”、“京都书豪”的美称。

“书法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王遐举的一贯观点。刻苦学习别人的碑帖,只能是为发展打下基础,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才是真正的目的。从王遐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底与不懈的追求,体现出一代书家丰富的笔墨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要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绝不能只埋头写字,还应当格外注意“字外功”的修养。王遐举在研习书法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历史、文学、诗词、绘画、戏曲等姊妹艺术,并写过不少论文、诗词,他都把这些作为“字外功”。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王遐举就在南方几省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当时有很多报纸曾先后介绍其书画艺术,影响颇为广泛。

“文革”后,王遐举又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书画展览。其书画作品不仅多次见诸报刊,广为中国书画爱好者欢迎,而且远为西欧、北美、东南亚国家的爱好者欢迎。他的作品被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1983年,王遐举曾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东渡日本,日本书法界在东京美术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双方进行了中日书法艺术交流。王遐举当场挥毫,神采飘逸的字体、刚劲雄浑的笔力得到日本友人的真情颂扬,增进了中日友谊。

1988年,王遐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200幅。展出期间观者如云,一时成为书坛盛事。这些精品充分表现了他精湛的书画艺术技艺及深厚的历史、诗词等“字外”功底。

1990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王遐举“富士艺术奖”,以表彰其对书法艺术的杰出贡献。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得到王遐举的一幅字,对其书法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并将王遐举的原作同他所撰的评论文章一并刊入报端。

王遐举书法作品
王遐举书法作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