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锐女画家_塔玛拉·德兰陂卡_Tamara de Lempicka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塔玛拉·德兰陂卡 Tamara de Lempicka 1898-1980 ,是波兰女画家,后移居美国。其作品风格受上世纪初立体画派影响, 她的画带有强烈的装饰性。1898年, 塔玛拉 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出生于波兰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从小过着富足生活的她在16岁就发誓“一生只过奢华的生活”。因此在她18岁那年就嫁给了俄国律师 T 兰姆皮库奇(Tadeusz Lempicki)开始了她的奢华生活。20岁那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为沙俄效力的丈夫遭到逮捕,为了营救丈夫,她四处周旋,最后不得不以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代价,做了瑞典外交官的情人。1918年塔玛拉与获释的丈夫双双逃往巴黎。牢狱的经历使其丈夫一蹶不振,加之女儿古塞特的出生,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为了生活,塔玛拉不得不拿起儿时颇为得意的画笔,为捍卫自己的誓言,做起了一个职业画家。

中文名:塔玛拉·德兰陂卡
外文名:Tamara de Lempicka
出生日:1898年
逝世日:1980年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塔玛拉·德兰陂卡肖像
塔玛拉·德兰陂卡肖像

简介

开始塔玛拉师从立体派画家Andre Lhote和 Maurice Denis学画,天资聪慧的她对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久她的第一幅画被一家商业性画廊看中并收购,5年后她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的个人展上大获成功,被媒体赞为“美貌新锐女画家”,并在一夜间成了意大利社交界的明星。一时间在欧美的上流社会能拥有塔玛拉签名的肖像画成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塔玛拉·德兰陂卡自画像
塔玛拉·德兰陂卡自画像

评价

她的画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其裸体肖像画更是散发着肉欲气息,连同画家本人惊世骇俗的美貌和近乎偏执的性格一起受到上流社会的推崇。每当夜幕降临,塔玛拉又开始了新的一夜的生活,她不知疲倦地周旋与各种派对和沙龙,然后临晨回到家,一直工作到第二天……
上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艺术界,画家对自己的同性恋和两栖恋的性取向是无需掩饰的,那是一个颓废的时代。塔玛拉不断第在一群俊男靓女中变换情人,并用画笔勾勒出情人们动人肖像,她说:“只是为了画好的画”。1928年丈夫终因受不了她的糜烂生活方式,与她离了婚。1933年35岁的塔玛拉又与一个比她大20岁的富翁Raoul Kuffner男爵结婚。男爵是当时奥匈帝国最大的庄园主,也是塔玛拉作品的主要收藏者之一。1939年,因德国纳粹主义在欧洲抬头,政局动荡不定,她便说服男爵变卖所有的土地和财产,离开奥匈,迁居美国。在新大陆的社交舞台上,塔玛拉继续着她的“艺术象+情人”的人生话剧。40年代的美国抽象画的潮流将塔玛拉的时代推向没落,她无法赶上或许也并不象赶上这股新艺术潮流的时代。1962年,Raoul男爵的去世,使她放弃了手中的画笔,并于晚年移居墨西哥,1980年辞世,实现了自己“一生只过奢侈生活”的诺言。
塔玛拉的创作鼎盛期也就是在她 20 岁到 30 岁这 10年间,但在这段时光里她却汲尽自己的创作才华和放纵自己的情欲。塔玛拉曾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每一幅都是自己画像”。在她的作品中显露的自恋情节,浓得难以花解,这也与她自身的美是分不开的。她把挣来的钱都用在了自己的身上,连唯一的女儿也交给了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感受到年轻模特们那鲜嫩欲滴、流光异彩的肤色与自己日渐衰老的躯体相比,心底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远离了那种早期作品中常有的玫瑰红,这不仅预示了她对欲望淡泊,也奏响了其艺术生涯的晚歌。

然而,70年代初,塔玛拉的艺术连同其传奇的经历又重新受到了瞩目。欧美众多艺术画廊突然四处搜寻她的作品,各大拍卖行也趋之若鹜、大肆收购。起因只是歌星麦当娜出巨资从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得了塔玛拉的一幅叫“埃塞俄比亚公主”的画至今还挂在她的卧室里。大明星杰克尼科尔森对塔玛拉的作品更是情有独钟,他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塔玛拉的所有作品收归己有。在法国,时装界也闻风而动,有的将塔玛拉作品中的人物衣着设计成时装,更有甚者将她名字的后半部用在了时装品牌的命名上(Lolita Lempicka)。这一切对隐居墨西哥的她而言虽已漠然,但她的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塔玛拉·德兰陂卡绘画作品
塔玛拉·德兰陂卡绘画作品
塔玛拉·德兰陂卡绘画作品
塔玛拉·德兰陂卡绘画作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