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画之父_刘国松_Liu GuoSong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国松1932年出生于安徽,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4岁在武昌读初中时开始学画。20岁转习西画。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并于同年创立五月画会,领导一代改革创新的艺术潮流,通过几十年的创作教学实践,完成了一系列令世人振聋发聩的大作,培育了两岸三地乃至于东西方数不胜数的高足,在艺术观念、表现领域、手法技巧上都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因此,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奖项和荣誉,从而确立了刘国松先生在当代美术史上的显著地位。自1965年起,他先后在世界各地举行展览、个展八十多次,影响深远。八十年代初,又首开台湾画家赴祖国大陆二十多个城市办展交流的先河,令大陆美术界耳目一新,并在大江南北兴起一股强劲的“刘国松旋风”。刘国松先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先后为全世界五十多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所典藏。

中文名:刘国松
籍贯:山东益都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32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代表作品:《远眺北麓河》;《顺河揪影》;《蚀》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画家刘国松
画家刘国松

个人简介

刘教授十四岁开始学习传统国画,二十岁改习西画。1956年,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1961年,有感于一味追随
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与画风之不当,更基于对发展与宣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使命感,刘教授在创作上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拾东方画系的水墨媒材,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对此,大诗人余光中教授撰文称之为「浪子回头」。而刘教授也在此时提出一个至今仍有价值的口号:[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刘教授本人曾就「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写过许多文章,后收入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的《临摹、写生、创造》(1966)文集中。为了开拓画家的胸襟和视野,他崭新的诠释了传统文人画所标榜的[笔墨]原意:[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同时更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与[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的口号,掀起当时文化界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他的理论已广为海内外水墨画家甚至史论家所接受,并形成一股潮流。看着目前中国水墨画界呈
现的多元化风格与形式,以及许多美术科系已开始从事现代水墨画的教学,就可知刘国松对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与发扬所做的贡献。
刘教授在过去的四十二年中,始终一面作画、一面教学。自己不断的实验并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法,也创造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个人独特画风。因为他认为,画家与科学家精神一致,都必须在工作室里不停的实验、创造;他也以这样的观念从事美术教学,并提出了[先求异,再求好]的理论,培养出不少在世界艺坛上崭露头角的艺术人才。所以在1996年7月,台北艺术博物馆邀请刘教授举办[刘国松艺术研究展]时,不但回顾其历年来的创造、介绍其教学方法与成果,更推出了一套两本的[刘国松研究]专画,以肯定他在创作与教学两方面的成就。

《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

个人贡献

刘教授本人曾就「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写过许多文章,后收入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的《临摹、写生、创造》(1966)文集中。为了开拓画家的胸襟和视野,他崭新的诠释了传统文人画所标榜的[笔墨]原意:[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同时更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与[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的口号,掀起当时文化界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他的理论已广为海内外水墨画家甚至史论家所接受,并形成一股潮流。看着目前中国水墨画界呈现的多元化风格与形式,以及许多美术科系已开始从事现代水墨画的教学,就可知刘国松对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与发扬所做的贡献.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人物成就

从1965年至今,刘教授应世界各地美术馆及博物馆的邀请,已举行个人画展八十余次、参加国际性团体展百余次,并获得多项殊奖。全球收藏其作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家。各国出版的学术专著,如英国的《中西艺术的会合》、法国的《抽象艺术》、瑞士的《现代中国画》、美国的《中国与日本文化简史》、《中国艺术简史》和《现代中国与日本》等,都有图文介绍刘教授,甚至引用他的理论文字。
另外,海峡两岸与德国已出版的传记、评论和研究的专书已达十余种,再加上画集、画辑、画册、画展目录以及纯文字介绍他的书籍,更有近百种之多。1998年,纽约市古根汉美术馆举办的重要展览[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中,唯一被邀请的台湾画家,就是刘国松。由此可见,刘教授早已被国际艺坛公认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这不但是因为他的创作有划时代的意义,更因为其创新的思想与理论影响所及,将停滞五六百年的中国绘画,推向现代而进入一个多元的世纪,呈现了文艺复兴式的蓬勃朝气。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画家] – 个人概述

曾任美国 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爱荷华大学客座教授,当选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会长。曾代表亚洲区赴加拿大参加“国联版画代表作”的制作工作。先后7次任台湾美展筹备委员,2次任美展评审委员,并任香港当代美展评审委员,国际造型美术协会台湾分会主席,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他擅长中国水墨画,颇具造诣,曾参加世界各国美展50余次,有著名的巴西圣保国际双年展、巴黎青年双年展、美国主流国际美展等。画作为世界32家博物馆收藏.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百次,擅长水墨画。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画家] – 职业生涯

1938年父亲于抗日战争中阵亡。与母亲流亡于湖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历经艰难,妹妹于逃亡中夭折。
1945年 抗战胜利,就读江西 金溪县立中学。
1946 年定居湖北武昌。
1948年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1949年只身随遗族学校来台,分发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就读。
1950年发表新诗及短篇小说于《中学生》等杂志。
1951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师范大学美术系。
1955年发表《为什么把日本画往国画里挤?》等文,揭开“正统国画”之争序幕。此为刘氏日发大量艺术评论之始。
1956 年与师大同学李芳枝、郭东荣、郭豫伦等举办“四人联合画展”于师范大学。在廖继春老师的鼓励下成立“五月画会”。
1957年 代表台湾参加日本东京“亚洲青年美展”。首届“五月画展”于台北,掀起了台湾现代艺章,鼓吹现代艺术。
1959年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法国“巴黎青年双年展”。参与尉天騦主编《笔汇》月刊编撰工作,与大批诗人,如余光中、楚戈、郑愁予,及音乐家许常惠、史惟亮、评论家姚一苇等相识,共同鼓吹现代艺术。思想由全盘西化转为中西合璧,开始采用石膏在画布上打底,在油画中加入水墨趣味。
1960年应聘担任中原大学建筑系讲师。 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现代艺术中心”,因“秦松事件”受挫、解散。
1961年与黎模华女士结婚。 受建筑学界材料理论影响,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倡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并开发各种拓墨技法,以“拓墨”和“贴”(Collage)为主。 撰文反驳徐复观《现代艺术的归趋》一文,引发“现代绘画论战”。
1962年参展西贡“第一届国际美展”,以及台北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绘画展”与“现代绘画赴美展览预展”。
1963年 发明粗筋棉纸——刘国松纸,并籍此创造出自我独特画风。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系作品首次为美术馆收藏。
1964 年 参展“当代中国绘画展”于非洲十四个国家巡回,及“五月画展”于澳洲悉尼、坎培拉等地。
1965 年,首次个展于台北台湾艺术馆。论文集《中国现代画的路》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6 年第二本论文集《临摹·写生·创作》,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经李铸晋推荐,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两年环球旅行费。应美国加州拉古拉美术馆之邀,举行在美之首次个展。赴爱荷华大学学习铜版画三个月,随后在美各地旅游参观四个月,在纽约旅居九个月。受范宽《溪山行旅图》震撼,作“矗立”系列作品。
1967 年应诺德勒斯画廊之邀,举行首次纽约个展,获纽约时报句艺术评论家肯乃德好评,并与该画廊签约,成为代表画家。应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邀请举行个展。周游欧亚各国四个月后,返台,继续任教于中原大学。
1968 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发展成立台湾“中国水墨画学会”,继续鼓吹中国画之现代化。参展美国俄亥俄州马瑞埃塔学院艺术中心“主流68”国际美展,并获“杰出画家奖”。
1969年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宇宙飞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响,开始“太空画系列”之创作,首幅《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
1970 年应美国威斯康辛史道特州立学艺术系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应邀为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绘制巨作《午夜的太阳》。
1971年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迁居香港。首创“现代水墨画”课程。
1972年“五月画展”于美国夏威夷美术馆展出。随后着重在国外展出,在台湾的活动逐渐停息。应聘担任台北第六届美展评审委员,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参展作品评审委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
1973年创办“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于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推广现代水墨创作。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东西方艺术之会合》在英国出版,给予重要评价。开始全力探索水拓画技法。
1974 年发表《谈绘画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引发大规模的讨论。
1975 年出版的“抽象艺术”一书,收录其作品《地球何许?》应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年。
197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筹办及主持第四届亚洲国际美术教育会议,并当选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会长。任系主任一职,专心教学与创作。苏立文著《中国美术简史》,由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出版,将其列入创新一派。
1977年当选英国国联八位画家的亚洲区代表,前往加拿大参加“国联版画代表作”之创作。任香港艺术双年展评审委员。
1978年聘担任台北市立美术馆筹备委员。纽约大学教授希诺瓦考著《中国与日本文化简史》,将其列为台湾现代艺术之代表,并在书中引用其理论文章。
1979 年应邀与欧豪年举办双人展于西藏德法兰克福博物馆。获国际静坐协会完美奖。
1980 年应爱荷华州—伊利诺州艺术评议会之邀,任访问艺术家一年。并于各大学美术学院、教育电台及美术馆巡回演讲及教授绘画。应犹他州水彩画协会之聘,赴盐湖城主持工作坊,讲授现代水墨画,为期两周。
1981 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之成立大会并参展。 名列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录》。
1982 年采用袁江笔法与水拓法相结合,完成《天池》一作,是一种新尝试。 英国出版希诺考瓦《现代中国和日本》视其为台湾代表画家。
1983 年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并应中央美术学院之公开演讲,随后巡回展于南京江苏美术馆、广州市广东画院、武汉市湖北省美术陈列馆、哈尔滨美术馆等地,并做多场演讲。
1984 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国松画辑》。 参加北京“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特别奖”。个展于上海、济南、烟台、杭州和福州。
1985 年首次获法国“五月沙龙”之邀,作品《觉入山的呼吸里》于巴黎大皇宫展出。应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院之聘前往该校讲学两周,教授现代水墨画。
1986年展巡回于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水拓画达于成熟境地,开始渍墨画的探索与试验。
1987年个展巡回于长沙、潍坊、太原,结束第三次在大陆的巡回展。八月前往西藏旅游,成为创作系列西藏山水之灵感泉源,画风为之一变。
1988年参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国际水墨画展”。应邀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水墨画研讨会”,发表论文《当前国画的观念问题》。
1989年应邀担任北京“全国现代书画大赛”评审委员。应美国运通银行之邀,绘五层楼高之大画(1952×366公分)——《源》。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1992年应邀出席台北市美术馆“东方美学与现代美术”学术研讨会,发表《先求异,再求好》教学理论。六十回顾展于台中市台湾省立美术馆。十月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返台中定居,并任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应广东珠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之邀,赴珠海举行“中国现代水墨画两岸两人作品展——刘国松与仇德树”展览。
1995年赴法国参加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台湾当代水墨画展”。
1996年应邀担任台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台北历史博物邀请举办“刘国松研究展”。
1997年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之“中国艺术大展”及研讨会。
1998年应邀赴纽约参加古根汉美术馆举办之“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应德国文化中心之邀赴欧洲参见考察,并参加“展望2000 ——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9 自台南艺术学院退休。应台北市中山国家画廊之邀举办个展——“宇宙即我心”。赴比利时参加“台北当代水墨画展”。
2000年应邀赴成都现代艺术馆参加“世纪之门”艺术展览。应邀赴西藏大学讲学,并前往珠穆朗玛峰,出藏后左耳突然失聪。赴纽约举办个展。
2001年邀赴纽约参加“无际中华”艺术大展,并访问华盛顿、旧金山等地。应成才现代艺术馆的邀请,举办“西疆扩远——刘国松画展”。
2002年“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于新竹智邦艺术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及广东美术馆盛大巡回展出。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画家] – 个人荣誉

作品有水墨画《远眺北麓河》、《顺河揪影》、《蚀》等。并从事艺术理论研究,著有《中国现代画的路》、《临摹、写生、创造》等。被收入美国和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刘国松作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