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于希宁 YuXiNing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于希宁(1913—2007),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山东潍坊人。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中文名:于希宁
别名:桂义
籍贯:山东潍县(今潍坊)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13年
去世年月:2007年12月28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员 九三学社社员
代表作品:《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选》、《北魏石窟拓片选》等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于希宁肖像
于希宁肖像

个人简介

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五届、六届省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于希宁绘画作品
于希宁绘画作品

经历

1933年于希宁考上了上海新华艺专,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父辈和老师们的期望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艺专国画系,从此他在黄宾虹、潘天寿、朱闻韵、俞剑华、汪声远等国画大师身边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诗词、篆刻和绘画史论。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张天奇、顾坤伯两先生合办的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担任花鸟教学工作。这是一座私立学校,当时经济很困难,每月的薪水很少。家里每月都要寄给他一笔钱。有一天,于希宁的父亲来看他。一见他住的房子里只有租来的一个单人床,一个破旧的写字台,一把椅子。一问才知道,家里寄来的钱全被于希宁买了纸、笔、书等学习用具。父亲离开上海时给儿子买了一把好椅子。这把椅子于希宁一直带在身边,这是父亲留给他向唯一财产,陪伴着他进行终生的艺术创作。

五六十年代,于希宁开始他第二次负笈南下。从山东奔赴南京,再次求师俞剑华先生,重新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习进修借以寻求中国画的革新之路。美术史研究、艺术古迹考察双管齐下。理论求索、创作实践齐头并进。为了搜集素才,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正是”读遍天下名著,遍历天下名迹”。

十年动乱开始,于希宁也和众多的艺术家-样,被游斗,被关入”牛棚”,被停止作画。

 《红梅》
《红梅》

人物生平

“梅痴”于希宁

他笔下的白梅,铁骨冰魄,奇逸纵横,雪蕊吐芳,格调清奇,如同他刚挺高洁的品格;
他笔下的红梅,高古雄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灼灼如火,俨然他一颗痴情炽热的艺术之心。
面对于希宁先生姿态各异的梅花图,扑面而来的是“岁寒三友”中梅的浩然正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君子气质和磅礴精神!作为我国重要的花鸟画代表人物,于希宁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梅花,将人文情愫倾注于花鸟草虫,他把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日,记者采访了于希宁,走近于老的艺术世界,领略了国画大师的个人风采。

晚年生活抱朴守真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博大深厚的齐鲁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化艺术名人可谓灿若星辰,早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美誉。
于希宁不但堪称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大家。
今年94岁高龄的于老先生,近期正在医院静养,由于年事已高,现在已经动笔很少,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也很少出头露面,除了和家人、老友接触外,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鲜与外界接触,所以一般人心目中,艺术家的生活有些神秘色彩。其实走近于老的身边,就会了解,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淡泊、返璞归真。
他说:“我不喜欢热闹,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写点画点,浇浇花,翻翻过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乐趣。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断阅读过去的作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能产生新的感悟与新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由此可见,于老深居简出固然与年龄身体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是缘自于个人的天性,他不习惯于外界的喧嚣,而更喜欢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于老的作品在市场上售价不菲,在拍卖会上也屡屡拍出高价,普通人的想象中于老的生活可能应该有很高的档次,完全有资格生活得奢侈一点。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活上于老力求简朴,烟酒从来不沾,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他用的床和椅子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物品,饮食上以素为主。家人告知,于老的牙不好,所以只要求把菜做烂一些,至于做什么他从不作要求,做什么就吃什么。

生活中的于老非常单纯、风趣,生活和创作中都有不少趣事。去年秋天,石榴刚下来的时候,家人送了一个大石榴给他,一下子引起了他的画思,画完后在旁边题字的时候,习惯性地写下了“朱竹素梅,共奏清芬”的题款,当他醒悟过来以后,自己笑了,于是又挥笔用小字写下“石榴笑了,我也笑了”。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于老93岁大寿的时候,孩子们送给了他一个玩具,是一个会弹吉他会跳舞的小人,他非常喜欢,经常摆弄,只要家里来人,不管人家年龄多大,他都要拿出来,摆弄给人家看,惹得一片笑声,其赤子童心可见一斑。

画梅爱梅,三魂一心

梅花作为传统人文的“君子形象”,历来是画家喜爱的素材,历代画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画得离尘隔世,孤傲清高,以此来寄托文人的出世情怀。
在于希宁家里,挂着一条字幅:“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这是他为自己写下的自勉诗句,于老自称,“是一生的座右铭”。
于希宁提出梅花的精神气质为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在他创作题材中画梅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画梅,还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于老讲,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访梅,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余年时间里,他又七次到江南梅乡探梅访梅,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
在早些年,于老就说过:“梅花是我们的国花,它不同于一般的花草,梅的精神气质玉洁冰清,铁骨其本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把梅花画得颓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梅花的气质尊严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通,我要画出这种精神!”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交融,达到了“三魂共一心”的境界。这也是一个艺术家人品与画品融合的最高境界。
于希宁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乔石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梅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93岁“交作业”

执着艺术、勤于作画的人,也许会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画匠,但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还得具备大师的品格和风范。
于老家人拿出一张照片,是90岁的于老拄杖弯腰加工一张铺在地上的大画时的情景,看后令记者震撼和感动不已。于老对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据家里人介绍,90多岁的他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作画。从70岁开始,他列出“我的十年计划”,到了80岁、90岁高龄还在做“十年计划”,每五年又有更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在“于希宁九十寿辰暨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展”上,他亲笔书写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与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人渐渐地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等外国首脑及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
于老习惯说“交作业”。尽管他的画在市场上售价不菲,但他几年前即表示要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美术馆。他说:“这些作品记录了我的艺术生命的轨迹和历程,凝聚着我全部的情感和心血,我愿将这些作品捐给国家,报答养育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养颐之年的于老,还一直关注着民生和艺术教育,他曾多次捐画给儿童基金会、抗洪救灾、援防“非典”,并先后多次向社会和学院捐赠书画作品。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0幅作品,2006年,他又把展出的60件艺术精品无偿捐赠给山东艺术学院。他曾经谦逊地说过:“这是我的作品的捐赠展,也是我的一份作业。”
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名誉院长,于老还捐出了个人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于希宁奖学金”,用于奖励该校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于希宁70多年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画品和人品,展示出一个大师级的国画艺术家应有的情操和胸襟。

于希宁《为孙女于萍写梅竹》
于希宁《为孙女于萍写梅竹》

成就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外国政府首脑和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于老出版有《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辑》、《于希宁花卉枝法》、《于希宁诗草》、专著《论画梅》等。他曾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省美协主席,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

1992中出访加拿大、美国,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十月份他的作品又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7年10月,已84年岁高龄的于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1998年于老捐资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七·一”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四十幅书画作品。

于希宁绘画作品
于希宁绘画作品

贡献

1983年为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30余幅。

1998年为支援抗洪救灾捐款15万元。同年,捐款25万元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2003年为支援医护人员抗击“非典”,向山东省卫生厅捐赠作品10幅。

2005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

2006年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60幅,并捐款8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丝瓜》
《丝瓜》

艺术特点

于希宁先生在青年时代曾受到齐白石大师的指点,做人做画都要老老实实,这使用他感到“终身受用。”注意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于老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他除了精通花鸟画以外,犹善画梅,又以题梅诗见长,读来常使人兴味盎然:“千代龙柯凝铁骨,虬枝抽出百花输。仙山篱落勤栽种,美德春风遍四隅。”“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净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读着这些诗,使人感到作者爱梅的深情和沁人心肺的清新。据于老介绍他曾屡赴江南访梅,探梅。他尤其喜欢取整株老梅入画,繁花茂蕊,干如屈铁,独具风格。

言志诗

“贤者保身参经理,既求尊已须尊人。能于才德勤修养,下笔灵性自有神。”

于希宁《白梅墨竹》
于希宁《白梅墨竹》

评价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他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于希宁先生生前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独特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双峰并峙:于希宁于衍堂花鸟人物画集》
《双峰并峙:于希宁于衍堂花鸟人物画集》

出版专著

出版有《北魏石窟拓片选》、《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论画梅》、《写意画花》、《于希宁花卉技法》、《于希宁画辑》、《于希宁画集》、《于希宁诗草》、《荣宝斋画谱·于希宁》、 《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失遗》、《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等专著。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