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薇“童话”个展_北京第一空间_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黎薇:童话

展览时间:2020.9.5 – 10.18

开幕时间: 2020.9.5 4pm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空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9月5日,在北京第一空间,推出艺术家黎薇的最新个展“童话”。

“童话”是陈述,也是寓言。“童话”这一题材起始于中世纪传说,在人类的叙事语境中,其原始的血腥、荒诞、色情等元素,被平静而宜人的修辞所替代,成为大众可接受和传播的故事。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特定的情境转变,人随时会回复到某种原始的本能下——如同童话所暗藏的本质一样——占领、杀戮、制衡,即便看似一无所知的儿童也不例外。

“人世是肉搏战场,无论是对自身的消耗还是对外界的抵抗与欲拒还迎,童话都是为了迎接肉搏战而吹响的冲锋号角,也是用来消磨时间,暂时抵消问题的遮羞布。但从原始的角度看,一个7岁的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已经是一个人。童年的概念始于现代社会,但人们会随时回到原始社会去的。”

——黎薇

《Once Upon A Time》 中的六个仿真硅胶儿童

想象的距离(节选)

梁文道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香港的家里,想象一段由于瘟疫所造成的距离,使得我暂时还没有办法亲眼看到的展览。虽然我早就听黎薇说过他的想法,甚至见过其中一些作品,大约知道它们的轮廓,投射在它们上面的光线,以及围绕著它们的声响。可那毕竟都只是我的想象。

我想象观者来到经过重新布局的画廊,从这一刻起,我们开始学习把握距离。以免不测。如果这些人偶真是我们所猜的那些人物,那么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很明显他们正在游戏,就跟他们长大之后会干的事情差不多。而他们将来要玩的那种游戏,多半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甚至还能叫人送命。好在我们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却只是不要被那些车子撞上而已。但终究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身份是观众。其实也跟平常差不多,永远都是一定距离之外的观众。有时候就算你想逃得远一点,可还是没法逃得太远,他们的游戏,终究还是会把旁观者牵扯进去。

《Once Upon A Time》 展出于群展“Who Am I”,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

我有强烈的预感,这真是一个现场,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刚在这里发生,但却不能肯定它究竟是个什么事件的现场。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我的想象,这个性质非常暧昧,包含了巨大内在矛盾与张力的空间,是整个展览的重要节点,画龙必须最后才点上的那对眼睛。不过我知道,后面还有另外一个房间压阵,从理论上讲,那个房间应该和现在的我们更加接近才对。那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于是我又想象,当我们回到当初那道窄门,穿过它,回到外面798热闹的街上,回到阳光底下的北京,说不定我们会变得有点了解「距离」这回事了。不是有句被说烂了的俗话:叫做「距离产生美」吗。但真相原来是我们都愿意和自己拉开距离,与现实拉开距离,跟记忆拉开距离;不是因为这样子更美,而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种生存策略。

艺术家黎薇

黎薇,1981年生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并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近年的个展包括:“童话”(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道听途说”&“泉”驻留项目(瑞士文化基金会,温特图尔,2017),“地窖与阁楼”(凯尚画廊,纽约,2017),“目前安全”巡回项目(香港Studio9&艺琅国际 – 巴黎F2画廊 – 米兰Primo Marella画廊,2016);“最终还是没有人在乎”(A2Z画廊,巴黎,2015);“没有人在乎”(红砖美术馆,北京,2015);“平安”(马蕊乐画廊,米兰,2014);“感谢上帝”(杨画廊,北京,2013);“忏悔室”(A2Z艺术画廊,巴黎,2013); “英雄”(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 “平安夜里不平安—一栋蛋糕”(重复咖啡,北京,2010);“空心人”(世纪翰墨画廊,北京,2009)等。

他的作品也在2014曼城三年展、2012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瑞士苏黎世里特伯格博物馆、德国米尔海姆美术馆、法国里尔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等地展出。作品为多个公共艺术机构馆藏,包括DSL Collection(巴黎),白兔美术馆(悉尼),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桑德雷托·雷·雷鲍登戈(都灵)等。

《空心人》展览现场,世纪翰墨画廊,北京,2009

黎薇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擅长将尖锐、愤怒与悲伤注入看似活跃实则冷漠的艺术世界。2007年自中央美院毕业时,他接受了数年雕塑艺术的训练。在艺术生涯的初期,他以超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而知名,如《英雄 – 合唱团》、《空心人》等系列。

《英雄-合唱团》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

《英雄-ICU》,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

在2013年的《2’55”》中,黎薇做了一个假的新闻联播,内容是一个凶杀事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公共区域的所有显示器循环播放。2’55”是一条新闻的播报时间,黎薇用一个假的新闻揭露了另一种假,而真相在两种假象之间。同年,黎薇入围首届“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 – 中国新锐艺术家”。

《2’55”》展览现场,“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 – 中国新锐艺术家”,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

《我很平静》展览现场,“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 – 中国新锐艺术家”,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

2013年的个展“感谢上帝”中,黎薇用非常廉价的材料,重新装饰了杨画廊,把空间的氛围变成了一间教堂,一直垂死的老鼠躺在地上的祭坛旁边。同年他在巴黎做了个展“忏悔室”。

“感谢上帝”展览现场,杨画廊,北京,2013

2014年黎薇为曼城三年展做了《A Decorative thing》。曼彻斯特大教堂蔓延着诸多繁复的动植物装饰,皆来源于圣经中的描述。黎薇在作品中呈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将其作为图腾和偶像,放置于大教堂中。两种装饰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对抗,各自诉说人类的起源。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两种理论都是可疑的。

《A Decorative thing》展出于 “曼城三年展 – 天下无事”,曼彻斯特大教堂,曼城,2014

在《Help》系列中,黎薇做了几个中年男子,从衣着和气质上看起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他们分别出现在适合各自身份的自杀场景里。

《救命-陈大文之死》展览现场,China 8,米尔海姆美术馆,米尔海姆,德国,2015

黎薇2015年在红砖美术馆的个展“没有人在乎”,是近年来在北京举办的最具争议的展览之一。在第一个展厅中,布满了一千只用玻璃纤维和硅胶手工制作的小鸡尸体,上面覆盖着人造的毛皮(小鸡以前是给孩子们当宠物的常见礼物)。另一个展厅则被布置成一个雅致的接待会,摆放着各种以鸡肉为主的菜肴。尽管观看者可能对触目惊心的小鸡尸体而感到不适,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吃掉了那些鸡肉。这一切都被藏在天花板上的两台摄影机记录了下来,在开幕以后被投射在六米长的桌子上。在这个人类食用肉类的小纪录片里,人们发现人类进食的速度和发出的嗡嗡声与绿豆蝇并没有什么不同。 

个展“没有人在乎”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北京,2015

2016年的项目“目前安全”,源自于真实的恐怖袭击事件。在2015年11月巴黎首次遭遇恐怖袭击后的两个小时,Facebook 推出了一项功能“目前安全”,用于确认自己和他人的实时位置,并告知亲友自己是否安全。黎薇那天的手机非常烫,“像刚出锅的煎饼”,由此而做“目前安全”。

个展“目前安全”,Studio9,香港,2016。作品后被放置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FC)户外通道。“目前安全”在2016年10月参加了巴黎“Asia now”,11月参加了意大利都灵“Artissima”。

在2017年纽约个展《地窖与阁楼》中,黎薇作品《意识与真相,理智与情感》让六个不同背景的人在酒精的催化下进行沙龙式的谈话,制成录像在现场播放。另一件作品《令人满意的房间》,黎薇运用大量的白色来模糊性别、国籍、种族和语言等的界限,打破固有思维和世俗的界定,意在讽刺人们对事物的固有偏见和所谓的政治正确。

个展《地窖与阁楼》现场,凯尚画廊,纽约,2017

同年的视频作品《道听途说》,是黎薇在瑞士乡间的山坡上,向两头瑞士的牛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听到的,一个亲戚讲述在瑞士举办婚礼的故事。语言有局限性,讲述和翻译的过程也会产生偏差。不同背景的人用各自的方式进入作品,得出不同的理解,这是一种“公平”。

《道听途说》视频截图,单屏影像、循环、有声,彩色,2’30”,2017

2019年,作为唯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黎薇参展了苏黎世里特伯格美术馆规模宏大的群展“镜⼦-对⾃我的映射”,为展览制作了一件场域特定的装置作品《Hi》。黎薇在白盒子空间内仿制了一个卫生间,当人们迟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卫生间时,镜面呈现出他们被美颜后的完美脸庞。这件作品与展览本身“珍奇柜式”的传统结构背道而驰,将目光投向当代,对我们生活的时代提出诘问。

装置《Hi》展出于“镜⼦-对⾃我的映射”,里特伯格博物馆,苏黎世,瑞⼠,2019

也许在黎薇看来,“艺术”虚弱无力,尖刻辛酸的现实与人类本性比任何艺术理论和观念都更有意义。正是因此,在《Hi》这件受极为重要的欧洲美术馆委托创作的作品中,黎薇表现出对欧洲定义的“艺术”的质疑。或许我们可以说,《Hi》不仅仅调侃了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戏谑地回应了所谓的艺术世界和博物馆系统。

展览致谢:

致谢梁文道先生为展览撰文《想象的距离》。

致谢马未都先生和观复博物馆为作品《Who are you ?》提供支持。

致谢徐小丹女士提供文字评论。上文部分内容摘选自徐小丹(Penny Dan Xu)《I is Another 镜中我中镜》,发表于 Yishu 期刊2020年4月刊。徐小丹,2011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管理系,目前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策展人,美术史研究者,同时从事艺术写作和著作翻译。

关键词:书画名家 书画展览 当代书画名家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