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 WangShuHui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王叔晖 ( 1912.8 -1985.7 )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1976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有《夜宴桃李园》;连环画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 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连环画家,其中女性不多。而以一部《西厢记》被誉为大师的女画家,仅王叔晖一人。

中文名:王叔晖
籍贯:中国浙江省绍兴
出生地:天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12年8月
去世年月:1985年7月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夜宴桃李园》《孔雀东南飞》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王叔晖肖像
王叔晖肖像

王叔晖 – 人物平生

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

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

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

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

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

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

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招收关门女学生牛文霞。

《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

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

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圣。

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色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王叔晖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一部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王叔晖先生下笔工细、恬静、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敬,背影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用得多为被称之“吴带当风”的壮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先生笔下的女主角总是那么温柔端庄,美丽聪颖,但身边总是纠结着一些阻碍势力。如《西厢记》中的崔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等,通过对他们这此配角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坚贞、节烈。同时,王叔晖先生又对一些暗中给予主人公帮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如《西》中的红娘,《梁》中的银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时又能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们身上的戏味也青海省 。王叔晖先生最擅长表现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的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表现与描写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纵观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代表。

《丹青四海生:大师王叔晖古典连环画珍藏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搜集了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的《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杨门女将》《白娘子传奇》《桑园会》《木兰从军》《墨子救宋》八部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经典作品

王叔晖 – 浅析王叔晖先生画技

笔者与王叔晖先生在前后共做过长达27年的邻居。自记事起,叔晖先生一下班回来,我也就到叔晖先生家里“上班”了,我几乎每天都“长”在她的家里。先生曾经给我讲过许多王公贵胄的逸事、典故、生活、风俗等;讲过唐诗、宋词、元曲之中的掌故和神话传说等等。叔晖先生还给我讲了她绘画的画法、画意,讲了她用笔用墨的技巧和讲究,讲她喜欢的装裱和装裱讲究和学问,并细数她的收藏和画具、画料、菱绢等的珍奇。

近几年来,笔者在拍卖会的预展之中,也发现了多幅王叔晖先生作品的赝品。下面笔者就为读者介绍一些王叔晖先生作品的鉴定技巧:

师承

王叔晖从小就酷爱画画,15岁时即经由其二姐夫的弟弟,著名的国画家大画家吴光宇先生介绍,加入了北京(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国画学研究会里,她受到了当时古物陈列所(即今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的所长周养庵先生、京城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孙诵昭以及国画大家徐燕孙先生和吴光宇先生等的鉴评和教诲。

在这些人之中,叔晖先生最重要的老师就是徐燕孙和吴光宇。徐燕孙是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红学家,其在人物造型和笔法的运用上,对王叔晖的影响非常大。吴光宇在画面的布局,以及色彩的处理等方面,对王叔晖有多方的教诲。

题材、内容

王叔晖先生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是以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古代仕女。建国以后,王叔晖先生共有两个创作高峰期,先生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从1951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诞生的主要作品有:16幅彩色版连环画《西厢记》、128幅白描本连环画《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和《墨子救宋》等,以及中国画《晴雯补袭》等。第二个高峰期是自1978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诞生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画《昭君出塞》,红楼梦系列的《林黛玉》、《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宝琴立雪》、《宝钗》、《凤姐》、《李纨》、《迎春》、《元春》及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惜春作画》,邮票原创作品《西厢记》,以及连环画《杨门女将》等。王叔晖先生的连环画作品《西厢记》荣获了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83年2月21日,发行了以《西厢记》为蓝本的,编号为T-82的特种邮票一套4枚,“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该套邮票获得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日本集邮杂志评选的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英国《集邮周刊》和英国《外国邮票》月刊评选的最佳中国邮票等奖项。

风格、画意

王叔晖先生的画意、风格主要是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既能够在传统技法中画出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著名著名工笔画家—学生牛文霞评价先生的工笔重彩技巧功力深厚,笔法顺畅,用笔精湛、细腻、潇洒、流畅,色彩典雅、清新,仕女造型优美,人物清秀、端庄雍容,形象生动,神态、衣冠等准确、严谨。先生的画,场面设计概括性强,抓取的瞬间凝练、集中,能充分的表现故事的精华,人物的气度、神韵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先生终生未嫁,所以,画面里总有一层深深的寂静。而现时的许多伪作,都是火燥气十足。解放后,王先生的生活一般来说,还算安逸,并且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所以,画面气氛总是十分恬静。而现时的许多伪作,最不能做到的就是安逸。

技法特点

王叔晖先生的画法有鲜明的特点:

1.勾线:先生作品的发髻、发式、衣裙、飘带等全是先用白描勾出。很多地方甚至需要画几层,为了面画厚重,一般需要在正面画了一遍之后,再在背面画一次,然后再在正面画。

我们看到的一些赝品,基本没有先用淡墨画出,再用浓墨强调的。

2.开脸:叔晖先生的线描笔法不拘物形,灵活多变,飘逸潇洒,老到贯气。其笔墨非常讲究,衣纹、皴擦时笔笔贯气,柔而不媚。其人物造型结构准确,体态修长,步态沉稳,形态潇洒,色彩和谐,衣着华美,服饰玉润。她笔下的人物体态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物的上体稍微向前倾,但是人体的整体重心还是保持正常的。

近几年以来市场上的赝品,人物造型结构的准确性很差,也没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倾的体态。即使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倾的体态,其整体重心也失衡了。

3. 着色:叔晖先生的画,画面绚丽典雅、清静自然。而且色彩都十分的考究,浓的不烈,淡的不流。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一般来说先生作品的用色都十分丰富,画面的色彩达百种之多。也有根据画面的感情需要而为,用色又仅有廖廖的二三十种。先生的渲染、罩色有时需要进行数遍。经常是先染一层淡墨,再在淡墨上施色,并且是由浅到深施数次。色彩上自浅到深的过渡,是靠水来调节的。

伪作就难以施用如此多种类的颜色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伪作,大多数所使用的颜色,也就一二十种,基本没有超过30种的。

鉴定要点

王叔晖先生一生酷嗜香烟,每天至少要抽两包半到3包的香烟,如果从早上8点创作到凌晨2点,更可能会抽掉4包之多。她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点上一根烟,晚上最后的一件事情是熄灭香烟。在思考问题之时,尤其在画画之时,更是一只手拿笔,一只手拿烟。先生还特别喜欢喝金奖白兰地,一斤多装的几乎每天就能喝完一瓶。因为烟瘾非常大,嫌过滤嘴会减少烟的“劲儿”,有时别人送的带过滤嘴的烟,还会将过滤嘴去掉。所以,作画时她用嘴唆笔尖,就会有烟质和酒质加杂进去,再画到画上,也会有烟质和酒质加杂进去。这也是鉴定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色迹、墨迹之中有烟、酒的成分。

先生有一个两拳大的小水壶,是平常沏茶时用来烧水的。因为她是一个人住,所以需要的水量也不多。她常常是用沏茶剩下的开水来研墨。也就是说,先生是用烧过的凉白开水来研墨、研朱砂等的。这也是鉴定先生作品的一个因素。读者们不妨自己可以试一试,用烧过的凉白开水来研墨、研颜料,和用普通的自来水来研墨,画出画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先生所用的墨,墨里面有麝香、冰片等名贵中药。这也是鉴定叔晖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伪作的墨里完全没有麝香、冰片等的成分。

先生的画作上很少有长篇题跋,多作四言、五言、七言的名款。最多也就是七律一首,七绝一首,或者蝶恋花、采桑子一首。很少宏篇大论,洋洋数十言以至上百言的情况。这到不是她的字不好,恰恰相反,先生可算是书法大家,没有长篇题跋,是一个鉴定因素。

先生的连环画作品,即使是用于封面上的作品,一般也没有纪年和题款。至于先生的中国画作品,1949年以前的作品上一般都用干支纪年。1949年到1965年间的作品,有用干支纪年的,也有用公元纪年的。1966年之后的作品,一般都用公元来纪年,而且一般是写“一九××年”,绝少仅写“××年”的。

中国画作品上的题款,1949年以前,题款一般是一行直书,署名是“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文化大革命之中的作品,有许多没有题款。1978年之后,较长的题款一般也就是一行题目或者(一两句)诗词,另一行是纪年再加署名“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山阴(换行)王叔晖制”或“王叔晖作”,较短的题款就一行直书到底。其中题“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的画作较题“王叔晖作”的作品为多,也算是一个特点吧。题款时一般都用楷书,少数几幅有画名或标题用斯(小)篆,纪年和署名用楷书的情况。

而且,在先生的画作之上,也绝少钤盖数枚印章的情况出现,一般是钤盖一至两枚,很少三枚或三枚以上的。先生的作品也较少使用闲章(压角章),很多时候甚至只有一枚白文的名章。先生的画作之上,绝无异型印章。

王叔晖先生的作品一般画幅都不是很大,以绢本作品为例,竖幅的作品高在60至70厘米左右,宽在50厘米左右。横幅的作品长一般在60至70厘米左右,高在50厘米左右。纸本作品会稍大一些,但最大方向的尺寸,一般也不会大过85至90厘米。

《梅岭仕女》
《梅岭仕女》

王叔晖 – 个人作品

《西厢记》32开本人美出版

《西厢记》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原稿共有118幅,仅存于中国美术馆10幅,其它的全被销毁。

《王叔晖连环画作品选》:人美出版32开,2009.10,第一版一次,开本:32

《梁山伯与祝英台》:珍藏版单本,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50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彩绘本:48开人美,平装,根据同名越剧剧本改编

《生死牌》:人美,1980年2版2印,40开,量0.5-5万册。

《桑园会》:珍藏版绘画连环画,60开单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孔雀东南飞》: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本册连环画根据汉代乐府民歌《焦促卿妻》和有关戏曲剧本编绘而成。

《新白娘子传奇》: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

《杨门女将》77-79年,绘画版连环画,,48开,古典题材,单行本,人美平装本

《木兰从军》:人美48开小精装 花术兰

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 – 人物评价

王叔晖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大家巨匠。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 – 深切缅怀

日期: 2012-09-14

刚刚完成一篇论文《王叔晖工笔仕女画艺术的再认识》,心中仍有不甘,于是再写篇博文——论文太理性,博文可抒情。

早年看过一个拍王先生的纪录片,一个平凡的老太太,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创造着如此美丽清雅的女性形象,于是喜欢上了她的艺术。只可惜那个年代在小城镇,王先生也已逝世多年,她的画册根本找不到。我如饥似渴的东拼西凑,从报纸、出版物中搜来的豆腐块印刷品收着。直到1996年来北京,终于买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近代中国画名家画谱——王叔晖》,爱如珍宝,里面的《西厢记》、《洛神》、《戏鹦鹉》、《王熙凤》我都认真临摹,上大学之前书里面的画几乎临了个遍,我陶醉其中,从未曾蒙面也不可能蒙面的王先生的艺术陪伴了我的成长,是我珍贵的年少记忆。

如今,我也成了一个专业工笔画创作者和研究者,虽然不再画王先生的古代仕女题材,但回头看他的艺术,仍感到非常迷人,有看头,也有很多值得琢磨的问题——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画种,在跌入谷底几百年来,为什么在这个老画家笔下从新换发生机,而且雅俗共赏,受到这么广泛的欢迎?此中有哪些诸如社会的、师承的、个性的原因?她的艺术和古代仕女画、和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关系是什么,对当代工笔画的启示是什么?

追问这些,其实是追问工笔画的近代复兴的深层原因。王先生的作品在建国后以连环画、年画等形式飞入千家万户,发行量巨大,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可是直至今日,关于她艺术的理论研究文章却非常少见,屈指可数,大家知其名,爱其画,却不知所以然,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也许是时代变化太快我们来不及回味,也许是经济因素的杠杆导向使我们只顾利益和虚荣。王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大都贡献给了国家,流入市场的很少,先生孤苦一人,没有子女为她争得权益或是宣传,少了市场的运作,自然也在如今被越来越边缘,这虽然是规律,也是无奈。

我在《王叔晖工笔仕女画艺术的再认识》一文里,都是根据我的经验和记忆,像武侠拆招般的从造型、色彩、线条、透视、意境、戏剧因素等方面分解王先生仕女画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传承和创新之处,有什么特性。透过这些表面形式的分析,我提炼出几个主要论点,比如:第一、王叔晖的仕女画艺术,将原来只属于文人玩味的仕女画“俗”化,使之为大众喜闻乐见,也使工笔画接了“地气”、“人气”,有了新的表现内容和欣赏对象,这使工笔画必须跳出明清近代以来摹古不化、文人自赏的怪圈,表现新题材、新主题,关注新生活,进而推动新技法和形式的进步,增强表现现实的能力。同时她的作品注重线条书写性的发挥,注重墨色相辅,创造出干净清丽的色彩效果,讲究意境营造,又把年画、连环画等民间艺术样式“雅”化。

第二,王叔晖塑造的是血肉丰满,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形象的气质、内心世界刻画上下足功夫,继承的是“传神写照”的优秀传统,另外女性伤感情怀的融入,这都使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富于人性光辉,而不是明清以来的文人自娱的笔墨符号。

第三,她对画面增强表现显示能力、表现世俗美的画法调整,和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人民群众审美转化是协调的。

工笔画这个画种,千年来大起大落,这本就是个非常值得琢磨的事,近些年来各大美展上工笔画的数量压倒水墨写意,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关注,工笔画的繁荣程度似乎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然而问题却显而易见,有见者为工笔画的前途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捏一把汗,其中问题之一就是积淀不足。年轻人凭着一定的写实功力和精力,拼出、磨出一张张大画,入选个美展,反而成了一种功利化的捷径,工笔画的文化品性,艺术的魅力和责任却严重缺失,薄、泛、空。很多人画工笔画,却不能深入了解工笔画是什么,它的来龙去脉,它兴衰沉浮的文化记忆。事实上工笔画并不是直接从《簪花仕女图》跳到陈老莲,再直接跳到今天的何家英唐勇力,这期间的波折可能正蕴含着它绵延千年不绝的真正奥妙。我在论文的结束时强调,我对王叔晖先生的研究和关注只是想给工笔画的发展多留一点积淀和记忆,不至于使以后工笔画的发展真成为无源之水,越走越窄。当然我也不希望在传媒和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为工笔画奉献了一辈子有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就这样被淡忘。

前不久读到蒋力先生1994年写的文章《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作为王叔晖先生的老同事,他描述了先生的生活细节包括弥留之际的情况。我更加感叹,更觉得应该为这位老先生做点什么。蒋力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他在王先生逝世后提出应该办纪念展,开研讨会,出版画集的愿望,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以后我看实现起来更困难。我把我写的《王叔晖工笔仕女画艺术的再认识》一文送浙江文化厅主办的《文化艺术研究》杂志发表,在先生祖籍的学术刊物上纪念她,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愿先生能有所安慰。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 – 作品市场行情

在艺术市场上,王叔晖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场上流通,早在民国时期,她就以卖画为生。由于其人物作品神形兼备,雅俗共赏,因而颇受藏家的青睐。然而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王叔晖的作品就亮相不多,偶有露面,价格也不算很高。1996年她的《夜宴图》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2万元人民币成交,同年,她的《倚石沐春风》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1.2万元人民币拍出。近几年,王叔晖的作品在海内外市场上露面更少,2002年她的《柳荫赏荷》扇面被朵云轩拍至1万元人民币;她的精心之作《红楼梦人物》4屏(各47厘米×29.5厘米)被翰海拍至6.8万元人民币,价格一般。这是由于她的作品市场面上流通少,因而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固定的价格。但笔者认为,王叔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工笔重彩女画家,其作品技法娴熟,线条流畅传神,色彩明丽,极具魅力。特别是她创作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用心,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她存世的作品也不很多。所以,从长远看,王叔晖的作品还是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 – 相关书籍

百年叔晖

王叔晖先生侄子王维澄为本书提供了大量有关王叔晖先生的作品,绘画作品乃至书法作品。
王叔晖连环画作品选(1-4线装)

作者:人民出版社 编 王叔晖 绘

出 版 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47737

出版时间:2009-10-01

王叔晖绘画作品
王叔晖绘画作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