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董其昌像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董其昌的传世书法以行草书居多,然而最精的却是小楷,董其昌自己也认为其书法小楷第一,故而后世大家皆以能藏董之小楷为羡。清·顾复在其《平生壮观》一书中说:“先君与文敏定交,时翁年六十矣,自题赠匾、对、大小挂幅、题像,皆翁书,维行草耳,小楷小行,邈不可得。”可见董之小楷,当时人就不太容易寻到。

纵观历年来拍场中的董其昌书法,所见小楷真迹可谓凤毛麟角,传世董其昌小楷大多存于世界级博物馆的馆藏之列,上海博物馆馆藏有董其昌《小楷五经一论册》,节录《阴符》、《西升》、《度人》、《内景》、《清净》五经各一段,为董其昌66岁所作。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上海博物馆藏,明·董其昌《小楷五经一论册》(局部),

纸本楷书 ,18.3×9.5cm ,1620年作。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此次首度面世的董其昌小楷《临老子西升经》,为其盛年时期临摹传为唐代褚遂良所书《老子西升经》,乌丝栏高丽镜面笺纸,册页,17开,董其昌亲题临经的事缘。另有明末清初书画家沈白观跋,清代书法家王文治两次题跋并奉上“无上妙品”的赞誉。《画禅室随笔》、《佩文斋书画谱》、《快雨堂题跋》均见著录,清代至民国历经许宝善、汪心农、施南金、金传声、钱镜塘递藏。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董其昌 临老子西升经

纸本册页

本幅: 26×13.5cmx17 题跋:26×13.5cmx2

款识:褚遂良《西升经》与《淳熙秘阁续帖》所刻《黄庭经》同一笔法。真迹昔藏新都殷尚书家。余在长安,曾于殷参军见之。永嘉王中舍为吴太学手摹一本,不差豪发。后归武林洪黄门。黄门以余写《法华经》字形相等,遂以赠余,且曰:“子临百本,使马骨追风,画龙行雨,方以一本见酬。”余茫然,未知何时得慰其意也。董其昌识。

题跋:1.甲寅(1674年)花朝贲园沈白观于稻孙楼。

2.香光称褚公西升经为瑶台婵娟,此尤婵娟中之绝姝丽者,赵子昂辈不免下作人间尹与邢矣。辛亥(1791年)夏六月小暑后二日,访许穆堂同年于吴中拙政园,出此册见示,书此志幸,文治。钤印:王氏禹卿、梦楼

3.此册余于穆堂同年处见之,不知何以流转而归于心农,物聚所好信哉,既归心农,余更得常常而见,又余衰年之眼福也。嘉庆戊午(1798年)七月八日再记。钤印:禹卿印信

题签:董文敏临老子西升经,无上妙品。钤印:王文治

鉴藏印:许宝善印、稻香书画珍藏、梦楼(2次)、王氏禹卿、金传声、镜塘鉴赏、钱氏数青草堂收藏印、玉庐主人(2次)

著录:1. 《画禅室随笔》卷一,明·董其昌著,杨补辑录。

(注:《画禅室随笔》传世有康熙庚子长洲杨氏刊本、《金台别集》本、乾隆中董氏刊本、搂藻堂刊本和《艺林名著丛刊》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的选录本。)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2. 《佩文斋书画谱》卷88-94-五,王原祁、孙岳颁等纂辑,康熙四十七年(1708)。

(注:《佩文斋书画谱》还有1919年线装影印“扫叶山房本”、《四库全书》本、《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等。)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3. 《快雨堂题跋》清·王文治撰,清道光辛卯年(1831)。

(注:《快雨堂题跋》有广智书局民初刻本,后又经多家出版社再版无数,不一一列举。)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4.《书学名著选》,于安澜编,开封书学研究会,1979年。

5.《京江画派学术论坛文集》第14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6.《温州文献丛书:东瓯逸事汇录》第41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7.《文津阁四库全书书画艺术文献汇编第37册》第490页,欧阳中石主编,2008年。

8.《董其昌全集》叁,第八四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说明:1. 沈白题跋。沈白(1626-1703)字涛思,一作思涛,号贲园,又号天佣(一作庸)子,华亭(今松江属上海市,一作青浦人)布衣。沈荃弟。工具、行、草书。山水踪横疏快,笔有别趣。工诗歌,有贲园文存,吴伟业称其所撰均役碑、吴淞江考略,皆经世之业。

2.王文治题签并题跋。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清代书法家、诗人。

3.许宝善、汪心农、施南金、金传声、钱镜塘递藏。

鉴藏者简介:1.许宝善(1732-1804),字斅虞,一字穆堂,清代江南青浦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甲四十一名进士。累官监察御史,丁忧归,不复出,以诗文词曲自娱。与杜纲友善,尝为纲所作《南史演义》《北史演义》,作序且为之评。

2.汪心农(1754-1821),名谷,号琴田,安徽休宁人,善画兰竹,精鉴赏,富收藏,与王文治、毕秋帆等是好友,曾得阿胶一箱,闻有菊花香,便以此制墨,而墨上“白凤膏”、“菊香膏”等字都出自王文治的手笔。袁枚也常托心农用菊香膏造墨。

3.施南金(1773-?),清长洲(今苏州)人。字献琛,号稻香、稻芗等。施城子,钱大昕弟子,诸生。紫阳书院肄业,能诗,善行楷,有书名,曾被聘于顾之逵家教书法,喜藏钞书,影钞宋刻称善本。卒年七十五以上。

4.金传声(1813-1866),字兰坡。秀水人。清金石学家。曾藏有《赵左溪山无尽图卷》、《吴历山水册》(今均入藏上海博物馆)。

5.钱镜塘(1907-1983),原名钱德鑫,字镜塘,以字行,室名“数青草堂”,晚号菊隐老人,浙江海宁硖石人,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董其昌书法后世临仿众多,此册经明清至民国多位大家递藏,流传有序,且著录颇丰,真伪不必疑虑。但是若想真正认识和了解此册的价值及意义,必须在考证其书写时期、风格、内容、传承等综合因素后,给予其在董其昌书法发展历程中相应的位置,判断其对后世和多方面的影响,方可断案。然而关于此册的书写时期,董其昌未落年款,亦未钤印,后世沈白、王文治的题跋中也未曾提及,我们只能从董其昌唯一的这段题识中抽丝剥茧,寻找线索。

“褚遂良《西升经》与《淳熙秘阁续帖》所刻《黄庭经》同一笔法。真迹昔藏新都殷尚书家。余在长安,曾于殷参军见之。永嘉王中舍为吴太学手摹一本,不差豪发。后归武林洪黄门。黄门以余写《法华经》字形相等,遂以赠余,且曰:“子临百本,使马骨追风,画龙行雨,方以一本见酬。”余茫然,未知何时得慰其意也。董其昌识。”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董其昌《临老子西升经》题识

借由董其昌与褚遂良《西升经》的机缘,笔者窥探了诸多相关的人物史料,钩沉出关于《西升经》的一段往事。

褚遂良《西升经》与《淳熙秘阁续帖》所刻《黄庭经》同一笔法。真迹昔藏新都殷尚书家。

《淳熙秘阁续帖》是南宋内府为兴文续统而专门刊刻的一套法书贴卷,其中多以唐人作品为主。《黄庭经》以书圣王羲之名迹照耀古今,尤其在唐宋两朝摹刻众多。以防真迹久而不能传,故宋人摹本多以唐人精摹为基础进行再摹复刻。《淳熙秘阁续帖》所刻《黄庭经》应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它与《西升经》同为道家经典,自然吸睐大家创作的目光,燃灯传焰,所过之处都是历史的焦点。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宋拓 《黄庭经》(局部)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褚遂良《老子西升经》拓本(局部)

褚遂良《西升经》墨迹不存,自宋代米芾《画史》至明清时期尚见著录,后摹刻众多,明代陈息园刻《玉烟堂帖》,清康熙间《秀餐轩帖》、《懋勤殿法帖》均有收录。与董其昌最为接近的是明代张丑(1577-1643)《清河书画舫》所载:“褚河南小楷《西升经》,在新都士人家。其前阎令画已不存,即米氏《画史》所载者。近得披阅,实出唐写经手,然今世亦不易得矣。此卷近归钱受之侍郎家。”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殷正茂画像

由此可知,张丑的《清河书画舫》1616年成书之前,褚遂良《西升经》就已从“新都士人家”到了“钱受之侍郎家”。这里的“新都士人”便是董其昌口中的“新都殷尚书”,即殷正茂,殷正茂(1513-1593),安徽歙县人,歙县三国时期属吴新都郡。殷正茂于1575年召为南京户部尚书,故称其“新都殷尚书”。钱受之则为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

余在长安,曾于殷参军见之。

董其昌最初见到褚遂良《西升经》,据其回忆应是早些年在“长安殷参军”处。结合本幅题识与《容台集》里所载,即可一窥端倪。董其昌在容台集自述其学书经历,谈到“金门大隐,十年多暇,又长安(指北京)官邸,收藏鉴赏之家不时集聚,复于项氏所见之外,日有增益。如韩馆师之《内景黄庭》,杨义和书;殷司空之《西升经》,褚登善书;…..更仆不数。皆得盘旋玩味,稍有悟入。”

“金门大隐,十年多暇”就是指其进京步入仕途后的前十年:1590-1599。董其昌于万历十七年(1590),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离京还乡,这十年之间,除了混迹于官场,更开阔了眼界,结交了诸多当时的收藏名家,殷正茂、殷光彦(殷参军)、吴廷(吴太学)等人均为这一时期内结识。

“殷司空”即殷尚书正茂,“司空”明清时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殷参军”是指殷正茂之孙“殷光彦”,殷府是明朝极重收藏的显赫之家,殷光彦雅好法书名绘,除自藏外,多传承其父、祖之故物。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祭侄文稿》可见殷光彦、吴廷的收藏印:殷光彦印、吴廷书画之印

董其昌《容台集》有载:“鲁公《祭季明文》昔在殷尚书家,其孙携至长安,留余斋两月,无以酬直,遂落贾人手,不复可得矣。”可知董其昌曾有意将殷府所藏《祭侄文稿》收入囊中,可惜财力不敌“贾人”,未能如愿。值得一提的是,《祭侄文稿》殷光彦出售的下家是“吴廷”,可知董其昌所说的“贾人”正是吴廷吴太学,而褚本《西升经》亦属殷府密藏,董其昌曾两度倾囊易之不得,据其记载同样是落入“贾人”之手,想必还是吴廷。

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董其昌与王衡、陈继儒泛舟松江,放情山水,八月,游南京时再次见到《西升经》(按:此时《西升经》应仍在殷光彦处),或许是想起当年在殷府里展玩《西升经》的情形,时隔多年,董其昌书法日益精进,对于书法的理解也较往日更有见地,直言“结构遒好,别有笔思”,按捺不住欣喜之情,心里暗想着势在必得,遂以珍藏顾恺之《洛神赋图》易之,不得后再加二百金,怎料物主竟靳固不出。董其昌离开后,昼夜追思,拟其笔意写下一卷《小楷乐志论》(现藏苏州博物馆),聊以自慰,并写下一段题跋记之。

“今年游白下,见褚遂良《西升经》,结构遒好,于《黄庭》《像赞》外,别有笔思,以顾虎头《洛神图》易之不得,更偿之二百金,竟靳固不出。登舟作数日恶忆念不置,然笔法尚可墨拟,遂书此论,亦十得二三耳。使《西升经》便落予手,未必追想如此也。癸卯八月,舟次云阳。”

又见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楷书乐志论卷》的一段题跋:

“《老子西升经》余在南都见之,云褚河南真迹,米元章又以为经生书。又云,是一种好伪物。余曾以玉壶、玉觯易之。主人迫欲朱提,力不能有,遂落贾人手。如美人为沙吒利拥矣。书家以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西升虽俊媚,恨其束于法,故米漫士不甚赏心。若儿子辈能学之,亦可适俗。因作小楷书记之。”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董其昌《楷书乐志论卷》(题跋)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可知在上次的交易未成之后,殷光彦在急需资金之时,又欲出售《西升经》,董其昌又有了得到《西升经》的机会,只可惜此时他却囊中羞涩,无力支付现金,遂又落“贾人”手。(按:殷光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南京刑部郎中左迁为泉州府通判,也就是这个时间节点,急需资金南下,所以很有可能在去泉州之前将《西升经》转卖。)

永嘉王中舍为吴太学手摹一本,不差豪发。

之前提到《西升经》在殷光彦之后最终到钱谦益手中,而在钱谦益之前,应当在董其昌题跋中所说的“贾人”手中,也待过一段时间。而这个“贾人”,很可能还是吴廷。何以证明是吴廷呢?杨明时在《祭侄文稿》题跋中说殷光彦由于“上京乏资”,故“售于吴用卿(吴廷字用卿)氏。”此时在南京,殷光彦又因要南下泉州,再售于吴廷也合情合理,而吴廷则在1607至1616年之间再转售于钱谦益。我们再回头看董其昌在此册中所言“永嘉王中舍为吴太学手摹一本”亦可佐证。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吴廷画像

董其昌与吴廷相识于万历十八年,吴廷,字用卿,号江村,斋号“余清斋”,是明朝著名的古董书画商,曾“以诸生入资为太学生”,故称其“吴太学”。吴廷收藏的历代法书颇为殷实,他每每收到经典的法帖后都会请当时的名手杨明时、王中舍等人进行摹刻,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余清斋法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赠送友人,或是送给潜在的买家,以起到“招商”的作用。

如:米芾《蜀素贴》上可见董其昌题跋“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余先得摹本,刻之鸿堂帖中。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又如董其昌跋自书《十七帖》“《十七帖》硬黄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毁于乾清、坤宁两宫的大火,幸吴太学请王中舍双钩摹刻于其《余清斋帖》编录之内,与唐摹无大远。”

后归武林洪黄门。

吴太学将摹本赠于武林洪黄门,洪黄门又转赠给董其昌。那么武林洪黄门为何人?又是何时赠予董其昌?翻阅董其昌的资料并未查到任何与洪黄门相关的信息,武林是杭州的旧称,于是搜罗了明朝杭州的洪氏家族,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洪瞻祖”身上。

洪瞻祖(1540-1628),字诒孙,号清远山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官兵科给事中,出使琉球,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赣巡抚,征剿少数民族武装有功。死后追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洪瞻祖曾官兵科给事中,黄门其实就是“兵科给事中”的代称,都是皇帝近侍之臣,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故董其昌称其为“洪黄门”。洪瞻祖淡泊名利,笃信佛教,入官不久即辞官归乡,这与董其昌归隐的心境倒是十分相投。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杭州 西溪湿地洪园

万历三十一年(1603)朝廷派洪瞻祖出使琉球,洪瞻祖“以忧去”(为父或母服丧而去职,指辞官归乡),改命同任给事中的夏子阳,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十一月,夏子阳自琉球归来,还应琉球使者向董其昌求字。(按:董其昌《容台集》载“夏子阳黄门使琉球归,追请余书,以应琉球使人”。)

黄门以余写《法华经》字形相等,遂以赠余。且曰:“子临百本,使马骨追风,画龙行雨,方以一本见酬。”

关于《法华经》一则可见董其昌在《灵飞经》题跋:

“此卷余以万历廿一年观于长安苑西旅邸,竟于万历三十五年冬得之吴太学。余自戊戌(1598)冬写法华经至已酉(1609)方及第六卷,既获此卷,每写经辄先展阅一过,于古人墨法笔法似有所会。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书才十得三、四耳。庚戌(1610)元旦延津公署写法华经师功德品至鼻功德偈因题,董其昌。”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灵飞经》董其昌题跋(局部)

董其昌书《妙法莲华经》,凡七卷,经文近十万字,所书时间长达十余年。自1598年开始,至1610年元旦写至第六卷,写成后由陈瓛刻入《渤海藏真帖》,万历四十二年(1614)僧万缘在上海募建观音禅寺无梁殿,还将董其昌书《妙法莲华经》石刻嵌入观音殿内,原石大半损毁,棰拓甚少。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董其昌 《妙法莲华经》清拓本(局部)

洪瞻祖自1603年辞官归隐西溪后,就别业在杭州孤山西泠桥边“巢云居”。董其昌曾到过杭州十八次之多,而与此件的语境较为接近的一次是1610年春,董其昌自闽中归松江,途中阻风雨于杭州,暂栖西湖半个多月,寓居好友吴礼部之来青楼。董其昌这次西湖暂留,必定会为西湖的文人墨客提供雅集的机会。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杭州 西溪湿地洪园 万塘览胜

董其昌到杭州前不久刚从吴太学处购得《灵飞经》,且在每次写《法华经》前都要先展阅一过,体会古人墨法笔法。《西升经》与《灵飞经》同属道家经典,且都是唐人精妙法书。或许是洪瞻祖了解到董其昌与《西升经》的姻缘,并为其与《西升经》的两次失之交臂而感到惋惜,恰好看到董其昌写至第六卷的《法华经》,故将自藏的《西升经》摹本慷慨赠之,只求以临本回赠即可。也正是承洪瞻祖一诺,诞生了我们今日所见的董其昌《临老子西升经》。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董其昌此作极有可能书于1610年的杭州之行后不久,我们再来与这一时期的落款对照,即可印证。此幅虽是临摹小楷作品,然而题识中掺杂了行书的写法,尤其是最后“董其昌”的签名以行楷写之,而对照了董其昌历年的行楷落款,发现与此作签名风格最为接近的俱为1610年所作。如《灵飞经》题跋、日本藏《仿各家古诗十九首册》。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左:《灵飞经》董其昌题跋 落款

中:董其昌《临老子西升经》落款

右:董其昌《仿各家古诗十九首册》落款(日本藏)

1610年,董其昌时年56岁,虽近花甲之年,然而对于其书学历程来说,不论是技法、修养、心境俱为鼎盛时期。此年留存作品与史料甚少,其历经十余年写毕的小楷《法华经》墨迹早已不存,褚本《西升经》也不知所踪,仅存的刻本经多次翻刻已不见往日风神。

董其昌的《临老子西升经》可以说是继褚本后唯一存世的墨迹,临摹之精,造诣之高,亦可使我们一窥文雅纵横、大唐盛世的气象与清格。后世王文治的极力推崇以及多位递藏者的坚守,使得这件尘封已久的“无上妙品”再次被世人瞩目,而关于董其昌与《西升经》的逸事也会随着新的研究与发现继续书写。

董其昌《临老子西升经》册页全览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追思千载_董其昌_临老子西升经_初探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