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和前景是被大家所关心和重视的。近日,第二届北京画廊周将于即日举行,参展机构包括17家国内外顶尖画廊和3家非盈利机构。在此之际,《艺术市场通讯》也汇集了众多业内大咖对中国画廊业的见解与看法,和大家共享。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陈少峰认为,目前国内画廊多数是机会主义者,它没有履行自身真正的职责,画廊本应以“画家经纪人”的角色为主,其次才是画家与买者之间的“中间商”。而目前,画廊的角色正好错配了,这导致画廊在这两件事上都没做好,本末倒置,画廊纷纷成了“机会主义者”,只是机械的挂出一批画作,然后坐等自动上门的买家。

画廊的主打角色是“画家经纪人”即发现、培养和包装画家,它可以专注于一个画家,也可以同时包装几个人。当然,这个角色并不是要强迫画廊去承担挖掘新锐画家的公益性职责,画廊可以去发掘“新星”,也可以选择包装、推广成熟的画家。但现在的情况是,画廊仅仅挂几张画家作品,除此外,再无作为。这不叫画廊,而是类似于美术馆的展示窗口,而且展示得还不充分。

另外,陈少峰表示,现在很多画廊都是不懂市场的人在做,他们并不了解这一市场的成长性。“举例来说,假设你是一个画家,你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如何预测自己作品价格,这些画家面临的问题都缺乏人引领。很多画廊不断地举办画展,赚书画家几幅作品,画展结束,便将书画家抛在一边了。画廊的这种行为恰恰使自身距离它的主业越来越远。看上去画廊业一片繁荣,但整个业内系统、规则和制度完全没有建立好。虽然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目前缺乏核心制度和机构来支撑。”

西沐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画廊业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基础,目前基本的现状是: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组织散,发展能力弱,竞争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支撑体系缺失。在画廊业自身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在发展中,还要面对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

当下,中国画廊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别的,而是正在经受着交易体系跨界的挤压、拍卖业强势蚕食及低水平同质化的消解等。可以说,画廊业的发展困境到了一个必须要突围的时候了。

画廊业的发展依托于艺术消费市场的存在与不断发展,首先,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出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选择最快的作品销售渠道与方式,如私下交易、拍卖等,这是无可非议的。其次,由于位于中间环节的画廊业目前还处于不规范的发展阶段,藏家与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不会轻易从画廊购买艺术品,而会选择与艺术家私下交易或在拍卖行购买。所以,我们在分析画廊业发展的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外围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进行画廊业的再认知与再定位。也就是说,在交易环节如何让藏家能有效管理与控制风险,并有效地进行价值发现及管理,这是画廊业发展过程中最应值得重视的方面。

田霏宇

两届画廊甄选委员会委员、UCCA馆长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自从香港和上海两座城登陆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沿舞台,许多人都认为北京已不如过去那般辉煌,加之798画廊的倒闭潮,更是动摇了北京在艺术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对此,经历了此场风波的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是文化上最重要的一个城市。但这个城市可能不是特别擅长把它自己呈现给外面的人。博览会、双年展可能在过去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实北京最可贵的是有这么多的机构与艺术家,彼此之间很自然而有机的来往关系。所以我认为一个画廊周、类似于艺术节的形式,让大家去做自己的展览,但是又有一层力量把这些东西凝聚到一起,是一种比较符合北京生态的办法。

加上时间是在香港Basel博览会之前,可以吸引一些可能住在北美、南美或者是欧洲、非洲的一些藏家、从业者。前些年中国也推出了一个北京72小时免签证转机的政策,很多人在去香港的路上可以在北京先停留三天看看,然后再接着走。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快捷的去接触和理解北京发生的艺术的平台。所有的画廊、机构都会在这个时候呈现一个自己认为非常有趣、代表自己的调性和水平的展览,在这几天里,大家可以很好、很快地去学习。

夏季风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国内的画廊代理制度发展历史比较短。我们知道现代画廊在中国的历史才二十年、三十多年的时间,还处于正在被规范的过程中。

画廊也缺乏运营经验,包括画廊与艺术家签约的细节,也没法了解。在早期很多艺术家跟画廊合作的关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包括,多个画廊和同一个艺术家合作;或者艺术家与画廊合作很短的时间又退出的现象比较多。

近几年以来,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画廊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艺术家对签约的模式也逐渐了解接受。画廊与艺术家签约合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规范。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艺术家和画廊的合作关系也逐渐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明确,这种关系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艺术家可以把精力专注的投入创作,不需要分散精力去应酬,或者自己做展览推广的方案。甚至没有合作画廊的艺术家,很难参加艺博会,因为艺博会不会针对艺术家个体,只邀请以画廊为单位的参展商。

反过来画廊在艺术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画廊毕竟是专业的机构,所以从展览、推广等等方面会更加完善,总之我认为越来越规范是一个趋势。

冷林

佩斯画廊亚洲合伙人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佩斯画廊便是较早在中国落户生根的老牌国际画廊代表之一。

对于为何选择2018年初在香港进一步扩张,佩斯画廊亚太地区合伙人,佩斯北京、佩斯香港及佩斯首尔总裁冷林表示:“我们想用一种灵活的方式熟悉和参与到这一正在迅速发展的市场中来。未来我们会将更多欧美艺术和亚洲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佩斯与代理艺术家的合作方式也很特别,用冷林的话来说就是“全方位的服务”。譬如张晓刚,冷林说:“对这样一个知名的艺术家,画廊要去研究,怎么让他在全世界范围里去深入发展,怎么把他的价值挖掘出来展现给全世界。画廊要弄清楚的是,张晓刚的竞争对手是谁?他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工作?在哪个平台上去竞争?我们要给出清晰的定义。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步当然是先要有名,但是有了名以后的发展还有很多步呢。”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有人说“与佩斯签约,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向国际的跳板。”冷林对这个说法做了如下注解:“其实顶级的艺术机构做展览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不受别人左右,而且它好就好在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管理方法和价值判断。作为佩斯北京来讲,是尽可能把工作做好,吸引顶级机构注意到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如果艺术家已经有了一些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又做出了高质量的表演,当然就能和高质量的人在一起,有一些高质量的互动,这个是买不来的,我们只是在我们自己的基础上、在我们说了算的地方把它运作得更好,来吸引顶级机构的注意。”

冷林坦承现在的佩斯北京已经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群,而且随着画廊签约艺术家群体的建立,与客户的关系也与日俱增。“我相信,当我们有最好的艺术家、最好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有最好的客人。”所以冷林说他目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考虑画廊的整个发展,考虑艺术未来的发展,市场在艺术发展中会有怎样的角色变化,基本上考虑这些问题。”

马克•佩约特 (Marc Payot)

豪瑟沃斯画廊合伙人、副总裁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近日豪瑟沃斯画廊也在香港落户,其合伙人兼副总裁的马克•佩约特 (Marc Payot)表达了他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和看法。

二十五年前,豪瑟沃斯画廊在苏黎世创建,画廊的全球化步伐首先是在伦敦开设空间,之后进入美国纽约,那时正是美洲市场成长非常快的时期。我们早已意识到中国是世界艺术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调研的地域。作为最早参与艺博会的国际画廊之一,我们一直的态度是:“It’s not about WHEN but HOW.”——不仅仅是要考虑什么时间点,而是怎样才是最佳的方式,能把我们画廊的DNA和多年在不同地域积累的经验,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引入。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豪瑟沃斯香港空间选址位于中环的新恒基大楼

对于豪瑟沃斯画廊来说,香港空间同样只是中国计划中的一部分,画廊还在上海、北京开设了办事处。“从政府支持的项目到私人企业,上海这座城市在从各个角度激发创意活力,其中上海西岸也获得了大量投资。北京则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通过不断加强我们对亚洲市场的认知,彼此间的联系及拓宽网络,我们在中国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马克•佩约特表示。

劳伦斯•何浦林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香格纳画廊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谈起最初开香格纳画廊时,是否已经把商业模式想的很透彻,劳伦斯回答的很坦然,“并没有考虑”。当时他只是想做一个艺术空间,但是需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无论是找个人、基金会或是政府要钱都非常困难,他很快发现卖作品是最容易的。这里所说的容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时中国的收藏家还很少,甚至一些艺术家还会反对卖作品,因为基于较低的生活花销,很多艺术家都不靠卖作品为生,他们当中很多是老师或者有其它公职,生活简单,没有车,没有手机,如果有作品能偶然卖掉那已经相当不错。那个时期的香格纳画廊也是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一个免费的地方,所以不用顶着房租的压力,反而卖掉作品的钱可以做好的画册和开幕。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1998年波特曼酒店刚成立时的群展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9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处在一种非常边缘的状态——当代艺术就是西方艺术。劳伦斯回忆起,“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他们发展的历史,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90年代很多艺术家在做照片,做绘画的偏少,大部分中国艺术家还在画画。”劳伦斯并不在意这些差异,他在中国寻找他所感兴趣的艺术家,从中国的艺术出发,同时试着把他们介绍到国外。虽然环境艰难,但依然有人在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当时香格纳画廊的客户,大部分是外国人,然而如何找到好作品也是这些外国藏家所面临的问题。劳伦斯觉得帮助藏家做出正确的判断,是画廊的一份责任。他的工作就是去寻找好的艺术家,认真的艺术家,一直在思考的艺术家。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香格纳画廊20年》

“我们是当代画廊,所以要去不停地看新的艺术家,看他们如何思考?推出了什么新的作品?这可能是我们工作中有意思的一部分。”劳伦斯毫不怀疑的说。但他20年来始终有坚持怀疑的东西,“我们在找这些艺术家的时候,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名,就是靠一种判断力,观察他做的作品是在说什么,但会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可能再过10年,这些艺术家变得有名了,劳伦斯就不再怀疑他是否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怀疑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在年轻艺术家面前,劳伦斯时刻提醒自己要找到这种怀疑,“看一件作品或一个人是不是认真?做的东西是不是艺术?是不是他在拷贝别人?他的路会不会通?这可能是一个有意思的工作。”他希望这些艺术家都比较特别,都能有话说,可以认真的研究,并不一定第一次看到就觉得伟大。

林瀚&晚晚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如果说香格纳画廊算是国内比较老牌的画廊之一,那么新一代的画廊中,木木美术馆一定排在榜单的前几位。木木美术馆的创始人是一对80后的小年轻,他们本身是藏家也是画廊主,他们热爱艺术,对艺术有一定了解,并且他们有属于年轻人对艺术的看法和观点。

说起收藏,从内心层面而言,林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自得的事,“好的艺术家,他有可能穷尽一生的观察和体验,去做一件作品,而我恰好有机会得以收藏它。可能观看你只了解到它的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但你也获得了这个艺术家的百分之五十。”收得多了,就好像在跟很多艺术家在对话,“这个信息量我觉得是巨大的。”

而对于林瀚和晚晚来说,木木美术馆的建成,则是一个把他们的收藏推向公众的过程。不管是跨越国度、时空的不设限收藏,还是将不同时空跨度的作品,比如将古代的充满历史感的佛底座和当代艺术大师极具观念感的作品并置到一个展览里,这种进入或呈现艺术品的方式看起来大胆而具有“打破性”。而在林瀚和晚晚看来,他们其实并不是刻意地去打破,相反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层,非常当下的一种观看和思考方式。”

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前景探讨

其实好的艺术品并不是一个很个人的喜好。艺术所谓的那个“好”是有共性的,并不只是我们觉得好。我们不止关注当代艺术,也收藏古代艺术。现在有一个bigarthistory的概念,说很多机构已经不单单去做单独一个时期或单独一个媒介的收藏和展览,都是把不同时间的艺术混合在一起,去产生一个更宏观的景象。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