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书画三绝_草圣_林散之_Lin SanZhi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中文名:林散之
别名:三痴、左耳、江上老人
籍贯:安徽和县乌江镇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98年
去世年月:1989年7月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等
头 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擅 长:草书,画,诗
字 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
主要成就:“草圣”、“诗书画三绝”
出生地:南京市浦口区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林散之肖像
林散之肖像

林散之 – 个人简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草圣”林散之人等,以字行,原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生于南京市江浦县乌江镇江家坂村(今南京市浦口区)。中国近代书法家、画家。
林散之幼年即开始作画,1930年拜入黄宾虹门下学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市江浦县副县长等职,1963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迁居南京。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林散之也被称为“当代草圣”,代表作有草书《中日友谊诗》、草书《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草书《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辞世,终年91岁。

艺术旅程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 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
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
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
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
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12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 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喦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
1966年林散之69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7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4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75岁。
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
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功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4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3000册,从此流传海内外!
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
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
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83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自作诗·论书》,雄肆苍浑。
1987年他90岁时又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 海峡之岛”8个大字,每字均用整张四尺宣写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

当代草圣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
1988年91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浦口区)捐献历年书法精品170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

第一草书

“第一草书”指的是“林散之第一草书”。全称是《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简称为《中日友谊诗》。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第一草书”是“草圣”林散之1975年3月为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专门创作的草书手卷,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出,成了林散之的自存之稿。国内仅存3幅,此作最好。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林散之第一草书,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局部)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著名鉴定家萧平、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等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中国收藏》、雅昌网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2010年 4月,林散之研究会、文物出版社和林散之后人联合将这幅作品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在全国发行,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20周年。
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决定了林散之第一草书的市场价格,不是看尺寸谈价格,而是按质按件来考量。如果一定要以尺来计算,至少是林散之一般草书价格的几十倍,还可能更高。估价林散之第一草书这类顶级艺术品,应该站在人类艺术的顶峰,超越民族,超越肤色,超越语言,超越国界。林散之第一草书是华夏中国的!也是世界人类的!

生天成佛

生天成佛1989年7月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92岁。
林散之先生为何会葬在采石矶呢?一是林散之先生终身钦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艺。1982年清明节,林先生曾为迟逝的盛夫人题写过一篇墓记:“翠螺山色阳晴变,扬女潮声近近连;身后一杯平静土,共君永此傍青莲。”(翠螺山即采石矶,李白为青莲居士)。把墓地选正在太白楼之侧,取诗仙为邻,诗书两绝,成万世嘉话;二是林散之本籍为安徽和县乌江,出生于南京江浦乌江(此乌江即项羽自刎处,两个乌江虽分隔两省,其实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矶隔长江工具相望。林散之生前曾十数次登临采石矶,寻访前人遗址,面临滚滚长江,遥望家乡,写生做画,抒情赋诗,情无所系。采石矶正在林先生心外属其家乡范围。

大器晚成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 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局部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 – 痴情于诗、书、画

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他十七岁即以范仲淹名言 “不及,非人也”为座右铭,并取号“三痴生”。他痴情于诗、书、画,终生未曾辍止。

《山水类编》

他二十六岁开始编纂的《山水类编》,全书共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在当时,可谓一大工程,他人未曾做过,可见其心志。1930年,林曾将此书抄本携去上海,请其师黄宾虹审正。黄仔细阅过,并作了眉批,并打算推荐给神州国光社出版,后因抗战起,未果。

外出采风

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历经苏、皖、鲁、晋、豫、陕、川、鄂九省,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峨嵋山、庐山、混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此举亦少有人实行,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后又两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才不凡

林散之少年时即显出诗才不凡。今尚存其1914年十七岁时自订诗集《方棠三痴生拙稿》,内书目作诗词一百一十六首,以行书 或楷书书写,大部分作了修改。其诗文老师评曰:“词旨清婉,用典 浑切,凤呜高冈,自非凡王昌龄 送辛渐[1]响。”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常沉思,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
他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体会最深,自我评价也最高。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颇为动情他说过:“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第一位。功夫深,用了六七十年心血。尤其 ‘四人帮’时,家籍被抢烧一空,唯诗稿常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自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
这一番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林散之治艺,志在与古人争一地位。他一生奋斗,标尺放在这一高度;二是他自评诗、 书、画,以诗为第一。从其所叙保护诗稿的经过,可见其倾注感情之深。《江上诗存·启功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赵朴初题赞中则有“老辣文章见霸才”句,评价极高。林诗颇近于唐人白居易、宋人杨万里的情调,朴实无华、清淡中见真情。这种意境正与其个性气质相表里。可是,这饱含着老人一生才华与深挚情感的两千几百首旧体诗词,今世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其妙处呢?但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或见之于书法作品中,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层内蕴,故其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此非常人所能及。故可以说,其诗韵乃其书之魂!

投师黄宾虹

林散之十三岁学画人像,并学工笔人物画,后又自学山水画。二十余岁时,其书法工楷书、隶书、行书,工笔人物画师陈老莲、黄慎,山水画宗王烟客、王石谷,在皖东已小有名气。三十二岁时,经其方诗文辞老师张栗庵推介去上海投师黄宾虹,为其艺术生涯中重大转折。黄为诗、书、画、印“四合一”的艺术大师,其山水画尤为海内外所敬服。林从学两年,书画笔墨之道深得教益,眼界大为开阔,见识大为增长。又获读黄师大量藏书,并聆听教诲,学问大进。这两年的收获,对其一生艺术的攀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表现现实生活

解放后,林在中国画上尝试表现现实生活,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工程,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
1963年,林散之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曾与画院同赴苏南、苏北写生。三年间,作画甚勤。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后,所藏大量书籍、字画、碑帖被查抄焚毁,生活动荡不定。1970年全身严重烫伤,险些丧命。此后,他作书较多。而作画,未再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山烟云景色为多。其用笔与作书同,曲中求直,方圆相兼。水墨则竭尽干湿浓淡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人的水墨技巧, 与其师黄宾虹不同。黄之墨法有苍浑之气,林之墨法则更多灵润之意。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书,为草书开一新境界。而其在写意山水画的意境追求上,景物造型上及布白的奇正、虚实、墨白的处理手法上所获得的深切体会,渗透其书法的字法、章法,又使其书具有了独特的个性趣味。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 – 书法进程

“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广又云:“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方稀之后,又一林散之 五月天山雪变矣。”其自我鉴定书法进程为四个阶段。
他从小即勤奋习书。从现存其十七岁时自订诗稿《古棠三痴生拙稿》来看,此时不仅其诗已颇具功力与性情,其小字行草书,以 《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底,已颇具功力与文人气息,所书甚熟练,然点画用笔较文弱。从这本诗集手稿,可概见其“未有师承”时期至其拜师之初已达到的水平。
谈到从师于范培开所得,他自言:“我用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方懂得悬腕之法。悬腕才能用笔活,运转自如。”这一感受十分深刻。不能悬腕,在写诗稿一类的小字时还无大妨碍,若写大一点的字,就不能贯气自如地运笔了。这一教导,使他有了远大的前途。
他又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 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 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其学书临古之 脉络如此。可见林散之思想开明,是以兼融并取的态度广为取法古人的。他无论碑、帖,无论何家何派,各取其所长。对隶、真、行。草诸体,终其一生,苦心钻研。唯于篆书,他末提及。曾见其所书, 亦甚有功力,趣味不凡,笔法得自其师黄宾虹。
林散之曾自言其十六岁写柳公权《玄秘塔》,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性,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 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与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张猛龙碑》用 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与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4风格的形成编辑从师黄宾虹,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黄氏对笔墨技巧的钻研为现代之冠。林散之论书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更觉方”句,这一笔法原理来自黄宾虹对他的指教与影响。他自师从黄宾虹后,不仅画入其门,书亦得其法。其书用 笔与体势在很长时期内颇近于黄体,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强调对折钗股、屋漏痕意理的感悟。即晚年所书字形虽不似黄体,但笔法仍守黄书之神髓,可见其善学。

春归
春归

林散之 – 风格的形成

形成历程

林散之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大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时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不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看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这是林散之书法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境界。这是足以笑傲于中国书法史的、不同于古今书坛所有大家的独到境界。最高境界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 合成。后又钻研王铎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 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 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 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 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的草书作品已颇见功 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自成林体

在这最后阶段,他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 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二王、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 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 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 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属于自已的林散之草书。’林体”特点是瘦劲飘逸。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二是璀灿华滋。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飘逸天成。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荣获殊荣

1972年底,《人民中国》杂志选拔现代中国书法精品向日本介绍,林的草书作品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位权威人物的高度赞誉,名列榜首,代表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那一幅作品确可以称之为林散之书法衰年变法前期的代表作。其在有意无意间,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时出天趣,又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但林散之并末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 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人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 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
他八十三岁时所作论书诗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这亦是进入化境后才能深刻体验到并道得出的心声。他将此诗写作丈二整宣横幅,气势撼人心魄。通幅真气弥满,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内力更强。长锋羊毫在其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的正侧翻转,无不如志,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八十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 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林散之书画作品
林散之书画作品

林散之 – 林散之年表

1898年戊戌 1岁
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老宅。
1899年~1911年 已亥~辛亥
2岁~14岁
5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6岁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后改“以霖”。
1912年 壬子 15岁
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1913年 癸丑 16岁
在家自习书画,从乌江前清廩生范柳堂学诗文,从范培开(1874~1929)学书法。
1914年 甲寅 17岁
与许朴庵(1896~1972)、邵子退(1902~1984)相识。二年后在历阳一寺庙,三人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9月13日,装订一本诗集手稿,名《古棠三痴生拙稿》,自号“三痴生”。
1915年 乙卯 18岁
应聘在和县卜集小夏村姐夫范期仁家教书。时张栗庵(1870~1931)居住在卜集渔家网村,经姐夫介绍,前往拜谒求教。
1916年 丙辰 19岁
为范期仁家写田契,并雕刻门前石狮和四块石(砖)刻(龙、凤、狮、虎)砌于门头上作装饰,酬金甚厚,悉数汇上海有正书局邮购珂罗版精印书画册,日夜临摹不辍。与赵姓女结婚,一年后赵氏女病故。
1918年 戊午 21岁
秋,临沈石田《洞庭秋色》长卷,大病不起,后经张栗庵医治痊愈。
1919年 己未 22岁
与盛德粹成婚。
1920~1921年 庚申~辛酉
23~24岁
于缑山之阳,筑草堂三楹,名其堂曰:“散木山房”。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
1923年 癸亥 26岁
8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五期发表山水画、书法对联和书画润例及小传。着手编纂《山水类编》。
1924年 甲子 27岁
绘有人物四条屏,保存至今。11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七期刊登山水画和书画润例。
1925年 乙丑 28岁
将“散木山房”稍加修葺,易名为“江上草堂”。
1926年 丙寅 29岁
夏,完成《山水类编》28卷,另编《序目》1卷,共29卷,21册,35万字。次年秋8月,校补《山水类编》。
1929年 己巳 32岁
春,经张栗庵介绍,从师黄宾虹(1865~1955)函授书画。秋7月,重校《山水类编》。10月,寄《山水类编》给黄宾虹。12月,经黄宾虹介绍加入“中华艺术学会”。
1930~1931年 庚午~辛未
33~34岁
春,赴沪从师黄宾虹习画。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编年表》。次年春,迫于生计,从上海归。
1932年 壬申 35岁
春,家乡因水灾造成饿殍载道、居无定所。挺身而出,义务担任“圩董”,向政府申领救济面粉,以工代赈,抢修圩田,救济灾民。
1933年 癸酉 36岁
校印张栗庵遗著《观复堂诗文集》。
1934年 甲戌 37岁
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自3月离家,11月始归。历时8个月,经苏、皖、鲁、晋、豫、陕、川、湘、鄂、赣10省,行程18000里,得画稿800余幅、诗164首,游记50000余言。
1935年 乙亥 38岁
秋,偕至友邵子退、学生林秋泉同游九华山和黄山,得纪游诗16首,画稿若干幅。
1936年 丙子 39岁
2、3、7月,上海《旅行杂志》第10卷第2号、第3号、第7号连载《漫游小记》。记述成都以后行程的书稿,因抗日事起,稿件散佚,杂志未及发表。
1937~1938年 丁丑~戊寅 
40~41岁
抗日战争爆发,家乡沦陷,举家逃难。
1939~1946年 己卯~丙戌
42~49岁
至上海寻黄宾虹不遇。至和县、江浦、巢湖各县游历。完成《今诗十九首》。
1947年 丁亥 50岁
6月,国立安徽大学拟聘为文学、艺术教授,先生婉言辞谢。
1950年 庚寅 53岁
出任江浦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1年 辛卯 54岁
当选为江浦县第三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始为公职人员。
1952年壬辰 55岁
9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被任命为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2月,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3年癸巳 56岁
江浦县第四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月10日至17日举行,当选为副主席。
1954年甲午 57岁
6月29日至7月2日,江浦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珠江镇举行。当选为江浦县首届人民代表。
1955年乙未 58岁
4月,历时15天创作《江浦春修图》长卷。
1956年丙申 59岁
12月,江浦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县长。
1958年戊戌 61岁
5月,江浦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县长。12月24日,当选为政协南京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9年己亥 62岁
12月21日至29日,出席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结识胡小石(1888~1962)、陈方恪(1891~1966)。
1961年辛丑 64岁
4月13日,当选为政协南京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7月,江浦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县长。
1962年壬寅 65岁
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春,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作《岷江山水》图。
1963年癸卯 66岁
1月11日,偕夫人迁居南京中央路117号寓所。
1964年甲辰 67岁
初夏,携林荪若、林昌午姐弟二人去黄山旅游写生。9月20日至27日,出席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结识苏州书法家费新我(19 03~19 92)和古琴艺术家王生香(?~1975)。
1965年乙巳 68岁
6月中旬,南京瞻园修建完成。市长徐步邀请傅抱石、钱松喦和先生同去参观,先生作诗4首。10月,汪己文转来傅雷求画之意,先生精心创作了八开册页画赠傅雷。傅雷评论先生的画:“林老大作笔苍墨润,深得宋元神韵,在宾翁高足中实为仅见。” 11月24日,当选为政协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6年丙午 69岁
1月11日,经画院何乐之介绍与高二适(1903~1977)相识。5月,江浦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县长。8月24日,夫人盛德粹因患胃癌辞世;所藏大量图书、碑帖、字画被“红卫兵”查抄焚毁。悲痛过度,双耳失聪。9月,由林荇若接到扬州暂住,开始了7年流浪生活。
1969年己酉 72岁
12月30日,携夫人骨灰盒凄然回江上草堂,与林昌午同住。
1970年庚戌 73岁
2月5日(除夕),在乌江镇浴室洗澡,不慎跌入蒸气池内,全身严重烫伤近百分之九十,住院治疗三月始愈。
1972年 壬子 75岁
8月,《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中国现代书法”特辑。韩瀚赴南京征稿,经亚明推荐,韩瀚持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作品呈赵朴初、启功、郭沫若等人评阅,并得到高度的评价。
1973年 癸丑 76岁
1月5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第一期刊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条幅,震动海内外书坛。3月底,先生回到南京,住百子亭23号。9月28日,编成《林散之书法选集》。10月1日,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江苏省国画书法印章展”。草书“咏梅”作品不翼而飞,作《失梅七首》告之。
1974年 甲寅 77岁
11月16日,白野抄成《江上诗存》36卷,作诗并画谢之。
1975年 乙卯 78岁
3月13日,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会见以村上三岛(1912~2005)为团长的日本书道家访华参观团。草书《日本书法代表团莅华访问赋此四章以赠》诗横幅长卷赠之。
5月,应荣宝斋之邀,林荪若、林昌庚陪同上北京;以《江上诗存》稿本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二人极赞誉并为之作书序。
1976年 丙辰 79岁
8月中旬,范曾自北京来访,在林学院为先生画像。10月6日,“四人帮”被捕。亚明画《四蟹图》,先生在画上题词:“面虽赤,心何黑。惯横行,栖草泽。国之殃,民之贼。捕而食,实上策。”
1977年 丁巳 80岁
12月,草书《毛主席词二首》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8年 戊午 81岁
2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由林昌庚、林丽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新华社记者古平来百子亭采访先生,《人民日报》文艺部编《战地》增刊第一期发表古平文章《奇境纵横又一家》。11月2日,《江上诗存》全部刊印。
1979年 己未 82岁
2月23日,先生在南京饭店会见以梅舒适为团长的日本书道家友好访中团。6月12日,由林丽
青陪同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车中发病,在京住院十余日返宁。8月,南京教师进修学院铅印《江上诗存》1500册,作为内部资料,与有关单位交流。9月,由百子亭迁回中央路(大庆路)117号旧宅居住。12月,香港《书谱》杂志(双月刊)第6期(总第31期),刊登先生书法作品。南京书画院筹建,聘请先生为院长。
1980年 庚申 83岁
5月11日,草书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7月8日,当选为政协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席。8月17日至31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林散之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109件。11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81年 辛酉 84岁
秋,将妻盛德粹先安葬于与太白楼相邻的小九华山麓,并自书《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之墓》碑文。
1982年 壬戌 85岁
1月16日,参加“南京少年儿童书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出任名誉会长。3月,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林散之三代画展”。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
1983年 癸亥 86岁
3月,先生作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6月1日,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与刘海粟、董寿平、黎雄才、黄苗子等合作《松竹图》,先生即席题诗一首。
1984年 甲子 87岁
春,南京市电视台拍摄电视报告文学《一代草圣》。5月16日,先生在莫愁湖郁金堂会见以青山杉雨(1912~1993)为团长的“日中书法友好访华团”。青山杉雨题写了“草圣遗法在此翁”。自此以后,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传播海内外。
1985年 乙丑 88岁
4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法作品《杜牧·江南春一首》参加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 8月,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选集》。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2月,江浦县拟筹建“林散之书画陈列馆”。
1986年 丙寅 89岁
4月30日,“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聘请李可染、林散之为名誉会长。
1987年 丁卯 90岁
2月,迁居南京林业大学林昌庚处,直至终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乙瑛碑林散之临本》。10月5日,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12月,拟在马鞍山市采石矶建立书画陈列馆。
1988年 戊辰 91岁
1月3日,参加江浦县在县城求雨山上举行的林散之书画捐献仪式。
1989年 己巳 92岁
《中国书法》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先生13件书法作品,同时发表李秋水的文章《墨水三千斛,青山一万重》。12月4日,病重住院;6日上午8时,因痰阻塞气管,抢救无效,溘然逝世;21日下午,在省锡剧团实验剧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遵遗嘱,与夫人盛德粹合葬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之旁小九华山麓。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 – 艺术馆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艺术馆是中国草书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陈列馆。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余次放歌采石,心仪先贤,素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愿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后,马鞍山市为他设馆于采石公园内,以遂其愿。
林散之艺术馆设计为园林风格,占地三千八百平方米,绿草茵茵的庭院里主馆、副馆和学术馆三个以茅草为顶,粉墙红窗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主馆名之为“江上草堂”,内藏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一百余幅,大多为草书精品;他生前所作写生画稿及诗作手稿则保存于副馆内;值得一提的,是庭院里有几株史前时代的树木遗骸–硅化木默然伫立,与杜鹃同沐春光,与翠竹共享冬雪。联系草堂内先生晚年自述中曾以“散木”自号,然而散木不朽,便可一窥此艺术馆设计者的匠心了。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书法作品

林散之 – 纪念馆

南京纪念馆

林散之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城北凤景秀丽的求雨山上。纪念馆始建于1988年元月,占地面积一万两千多平方米。馆内主展厅——散木房陈列着林散之先生书画精品400多幅,书法碑廊长100多米,用黑色花岗岩制成书碑镶嵌于上;求雨山书画院为两层建筑,是培养书法人才及举行书法学术研讨的林散之纪念馆场所;纪念馆环境优美,藏品丰富,每年吸引数万名海外游客前来观光,日益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书法艺术的重要渠道,成为国内外书画界人士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重要场所,成为江浦、南京乃至江苏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林散之纪念馆内,便有翠绿的墨池映入眼帘,似有墨香阵阵扑鼻,使人心生许多感慨。向右弯便是一百多米的碑廊,黑色花岗岩制成的书碑镶嵌于上,林散之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牵人眼目,即使外行看热闹的,也能感到书法的遒劲和飘逸。“草圣”的草书气势奔放,跌荡疏狂,独步当今,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赞为“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纪念馆在山林之间,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征着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风骨。占地面积一万两千多平米的纪念馆在翠绿的竹海中,恬淡脱俗、质朴自然,给游人一种尘襟尽涤、俗虑俱消的感觉。
曲径通幽,花香阵阵,引游人走到“散之山房”,这是主展厅,陈列着林散之书画精品400多幅。书法作品最大的是整张丈二宣纸书写的自作诗,最长的是7米多的手卷,最令人称奇的是一幅“江浦春修图”,画的是江浦县人民兴修水利,图长237.5厘米,宽33厘米,画中有635人,30条牛,40余头驴,53间房屋,木船27艘,轮船2艘,形态各一,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透着蓬勃的活力,让人赞叹不已。早知赵朴初先生誉林散之为诗、书、画“三绝”,但久闻不如一见。站在半山腰上的“散之山房”放目,可见别有韵味的白马亭、连理亭和爱雨轩,挑檐飞角,青瓦覆顶,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在花草树木的衬托下,如林散之先生风格各异的画,似有凝重、舒淡、空灵、朦胧之墨趣,那流动的气韵让游人驰骋想象。

马鞍山纪念馆

林散之艺术馆坐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万竹坞,与著名的太白楼相邻。经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申报,复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于1990年12月15日动工兴建,1991年10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舍及先生墓园由东南大学设计,启功先生书写了馆名。艺术馆分为主展厅、副展厅、书画学术厅和先生墓园四个部分。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占地325平方米,名“江上草堂”,主要陈列着林散之先生自20年代到80年代末各个时期的诗书画艺精品一百多幅,展现了林散之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其书画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
副展厅占地135平方米,主要展示着林散之先生生前所用的文房用品及国内外名家给予的高度评价;学术厅占地126平方米,主要是用于诗、书、画艺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场所;林散之先生墓园占地500平方米,林散之先生逝世后初葬于采石镇的小九华山,为了便于人们瞻仰、怀念并了却林散之先生“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遗愿,马鞍山市政府遂于1996年底将林散之墓迁入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艺术馆依山就势,阶梯布局,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上,又独特新颖。主展厅屋面覆盖茅草、屋面的中央运用大块方格玻璃进行采光,各厅之间采用廊、亭相连,青瓦、白墙、红柱相间,再配以古铜色铝合金材料做的格子隔离门、窗,仿古效果自然,体现了古今营造手法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建筑小巧精致,古朴典雅。林散之先生墓园与馆舍连成一体,通过曲径的麻石小路即可达到。墓园的构思寓意很深;墓园的最高处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半弧形照壁,犹如一张铺开的宣纸,照壁上刻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揭示出林散之先生诗、书、画艺术思想的丰富内涵;墓园的中间是林散之先生与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体选用黑色的花岗岩,与墨同色;墓形设计成印章式样,正面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马鞍山市政府的墓记,体现了墓主独特的身份。庭院内布局亦很得体:艺术馆在设计建造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古树名木,有柏树、榆树、三角枫等等,古雅的树木与现代建筑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地面用青砖、青瓦、鹅卵石镶嵌成各种图案,花草和山石点缀期间,从而使整个庭院既显得自然幽静,又富有生机。
林散之艺术馆自开放以来,接待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的广泛赞誉。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参观该馆后对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作出“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评价。2004年11月,林散之墓通过专家的各项评审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散之艺术馆出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成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地之一。

林散之书法作品 元遗山论诗
林散之书法作品 元遗山论诗

林散之 – 泽被后世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其书震撼中外后不几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林散之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苏及南京地区的中青年受益尤多。林散之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林散之草书业的贡献,真可谓散翁晚年作品(自作诗)“功莫散翁近七十岁山水作品大散翁早年山水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