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东联 陈立果
在民国书法家中,曾有真书、草书、篆书、隶书四大家之称谓。他们分别是谭延闿(真书)、于右任(草书)、吴稚晖(篆书)和胡汉民(隶书)。这四人均为民国元老,在国民党内身居要职,书法艺术的造诣均极高,引领着这一时期的书坛。其中,谭延闿、于右任书法尤享盛誉,素有“南谭北于”之称。
谭延闿(1880~1930年),字祖安、祖庵,号无畏、訒斋,湖南茶陵人。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中秀才。光绪十年(1904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第一名贡士,即会元。四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1907年谭延闿组织“湖南宪政公会”,成为立宪派首领。1909年10月任湖南咨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谭延闿曾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湖南省都督、湖南省长和督军等职。1922年投奔孙中山,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等职。1926年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等职。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其墓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东向五、六公里处的灵谷寺附近。
谭延闿自幼聪颖好学,喜好书法。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由于家教严谨,他的诗文书法,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岁学制义文学,其书法文章得到了当时大书法家翁同龢的赞扬,称之为“奇才”、“笔力殆可扛鼎”。谭延闿从政之后,仍然临池不倦。其小楷学《黄庭经》,大楷取法颜真卿,30岁后,他专攻颜书,力学不辍。
颜书自被米南宫批判之后,长期以来为书坛所忽视。宋、元、明三代鲜见颜书大家,学颜者也难得“真颜不肥”的真味。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至钱沣、刘石庵及后来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始得复兴。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官至监察御史。他对颜书端正大方、茂密雄强的书风推崇备至,深得颜书之神趣,形成了朴实浑厚、庄严雍容、气象浑穆的个性特征,于颜书“能散能拓”、“形神皆备”,然其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
谭延闿的楷书除吸取钱南园楷法结体雍容端庄而不呆板凝滞外,在笔法上还吸取了刘石庵的“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在意趣上吸取了翁同龢的“天骨开张”,形成了结体宽博、天骨开张、气象阔大、盼顾自然、清雅飘逸的谭氏风格。谭氏行书将刘石庵与钱南园融于一体。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似刘石庵,而健劲、势阔疏朗又似钱南园。其变化灵巧,笔笔中锋,藏锋力透,大气磅礴。故于右任论书称赞:“谭祖安是有真本领的。”其一生于书法临池不倦,既能入古,又能出古,泥古能化。晚年致力章草,遍求石刻旧拓,终因天不假年,以51岁寿终。然其法度俱存,为后世学书者所步趋。谭延闿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为人所重,不愧为民国一代书法大家。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自称“右衽”,以区别于受异族统治的代名词“左衽”。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室名有半哭半笑楼、独树斋等。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近代民主革命政治家,教育家,杰出诗人,著名书法家。有“草圣”之誉。
于右任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1906年在日本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曾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26年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后任审计院长,长期担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随国民党退居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北。出版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家,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其气韵生动、博大雄浑、古朴天然的独特风格,深受世人喜欢。于右任早年学书从赵孟頫入,后改攻北碑,以魏碑为基础,将篆、隶、草诸体融入行楷,独擅一家。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体,时称“于体”。于右任谙熟古今之体变,通融源流之分合,故能纵横挥洒,机无滞凝。其书远观一片神行,近视一笔不苟,变化奇雄,独步书坛。
于右任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其气韵生动、博大雄浑、古朴天然的独特风格,深受世人喜欢。于右任早年学书从赵孟頫入,后改攻北碑,以魏碑为基础,将篆、隶、草诸体融入行楷,独擅一家。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体,时称“于体”。于右任谙熟古今之体变,通融源流之分合,故能纵横挥洒,机无滞凝。其书远观一片神行,近视一笔不苟,变化奇雄,独步书坛。
于体楷书笔锋起落变化有致,线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使转方圆结合。笔法灵动协调,时见行草、隶书诸体笔法,一反古人固守的森严格局。字势取扁方,形体向左右伸展,从容而坦荡,大度且稳健,笔姿雄宏奇伟,章法跌宕有致,字字之间保持一个均衡不变的秩序,但每字的偃仰、错落、展收、疏密、浓淡都在笔墨的进行中有节奏的起伏和变化,体现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于体行书大度、超凡、豪迈,彰显着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精神。字的结体和字与字之间的布势都安排得奇中求险,险中求稳,收中待放,放中欲敛。无定则、无常法,时而奇峰伟岸,时而奔流飞泻,势大力沉,丑中见拙,拙中寓巧,沉稳而富于变化,一派大将之气,豪放之量。于体草书融章草、今草、狂草于一体,时呈平稳拖长之形,时而作险绝之势,时而纵放宕出,回环呼应,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于右任融魏碑于草书之中,使魏体行书的典型特征在草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线条弯曲中见苍劲,结构纵挺稳健,用笔浑圆内敛,收笔裹锋似君子藏器。总之,其笔意灵转,缠绕洒脱,随态运奇;造型苍劲古朴,圆润深厚,字字有别,大小斜正则恰到好处。长沙市博物馆藏的于右任草书“中和致位育;孝弟通神明”五言联。即是魏碑融入草书的杰作。“中和”二字犹见魏碑笔意,其他字则见魏碑神理而遗其形迹,达到了碑帖的完美融合,可视为其草书的代表作。
谭延闿、于右任在书法上的成功,与其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学养的贫富、深浅,决定着书法家作品生命力的长短。谭、于二人的书法作品正是通过文学的映托和配合,其审美层次和韵意才更加丰富。书如其人,人如其书。谭、于二人的书法艺术成就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器宇胸怀、道德思想、修为行动。谭延闿是近代君主立宪派领导人,后致力于民主共和,终成“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其为书能肖其人。于右任一生为国家民族呼号战斗,不畏艰辛,愈挫愈勇,百折不回。他喜魏碑,则因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故其书法豪纵奇伟。谭延闿、于右任正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才能在作品中写出自己的修养性情,写出这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和不朽的精神。
谭延闿《行书苏轼诗》
于右任 草书《有志者事竟成》
书如其人,人如其书。谭、于二人的书法艺术成就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器宇胸怀、道德思想、修为行动。谭延闿是近代君主立宪派领导人,后致力于民主共和,终成“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其为书能肖其人。于右任一生为国家民族呼号战斗,不畏艰辛,愈挫愈勇,百折不回。他喜魏碑,则因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故其书法豪纵奇伟。谭延闿、于右任正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才能在作品中写出自己的修养性情,写出这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和不朽的精神。
《中国书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