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象征主义画家_居斯塔夫·摩罗_Gustave Moreau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俄尔甫斯 (1865)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中文名:居斯塔夫·莫罗
英文名:Gustave Moreau
籍贯:巴黎
出生地:巴黎
性别:男
国籍:法国
出生年月:1826年4月6日
去世年月:1898年4月18日
职业:画家
权威编撰:道子羲之丨全球书画人物志

居斯塔夫·莫罗肖像
居斯塔夫·莫罗肖像

居斯塔夫·莫罗 – 人物简介

居斯塔夫·莫罗(Print | Email to friend ) ,俄尔甫斯 (1865)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 – 人物生平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是十九世纪活跃的法国新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人们也常常把他看作象征派艺术的领袖),他的作品擅长描绘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充满独特的神秘色彩和异国情调;莫罗生前决定把他的所有作品及宅邸全部捐献给法国政府,因此诞生了这个难得的美术馆。
莫罗时代的法国,因为革命的失败和拿破仑主义的幻灭,加之普法战争的影响,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人心的颓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艺术上。莫罗前半生几乎是个与社会隔绝的人,他为了他的艺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莫罗曾经在意大利旅居,这对他有很大影响,绘画技法上使他倾向于古典主义,思想上则深受泛神论影响。后来,莫罗成为教师,显示出极大的才能,野兽派的创始者马蒂斯就是他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莫罗绘画的题材不仅取材于西方古典神话故事,也有许多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奢华,但大多都表现出诡异的神秘性,缺乏圣洁的感情,因此使观者难以因感官的愉悦而生亲切之情,但莫罗的作品有一种令人不能忽视的力量。莫罗的技法是古典主义的,思想是浪漫主义的,而表现出来的作品却是魔幻主义的。
莫罗从小体弱多病,一直由父母悉心照顾,与父母感情深厚。他一生没有娶妻,一直和父母生活在巴黎市中心的私人宅邸里,今天这座位于拉罗什富科路14号的宅邸已经成为纪念画家的美术馆。画家似乎很早就在思考自己的作品在他死后的去留问题。1862年,他曾经在一张素描的下边写下他的思考:“1862年12月24日的晚上,我在思考死后如何处理我尽力希望完整保存的微薄画作……如果将它们出售,最终可能会丢失;如果让它们集中在一起保存下去,它们会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小有成就的艺术家。”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尤其在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以后,孤独的莫罗决心创建一座自己的美术馆留予后人。为此莫罗坚持不卖画,慢慢地积累和收集自己所有的作品,并在最后几年里把自己的家一点一点改建成了美术馆。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基督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莫罗死后被葬在巴黎的蒙马特公墓。
位于巴黎十五区拉罗什福柯大街14号的“居斯塔夫·莫罗博物馆”是巴黎最奢华的建筑之一。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莫罗的工作室,1903年开始对公众开放。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建筑师家庭。1846年入巴黎美术学校学习,常到德拉克罗瓦的画室求教。受其影响,莫罗对古典派的技巧和浪漫派的热情兼收并蓄,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他还致力于东方艺术研究,日本的浮世绘、印度和波斯的细密画都对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
莫罗主张艺术应当是思辨的,富于哲理的思想的体现。他的绘画中色彩光怪陆离,深沉而又闪烁。他的画大多是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他把作品置身于神话与梦幻的世界中,用虚幻的主题构思和矫饰的形象,传达浓厚、怪异的神秘主义情调。
他在绘画技法上倾向于古典主义,思想上则深受泛神论影响。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是他最有名的弟子之一。可以说莫罗的技法是古典主义的,思想是浪漫主义的,而表现出来的却是魔幻主义的。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 – 绘画风格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基督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 – 成长历程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一般都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画家,以描写神话和宗教题材的色情画而著名。
莫罗出生于巴黎,父亲路易-让·玛丽·莫罗是巴黎市和法国内务部的一名事业成功的建筑师,曾负责著名的协和广场(PlacedelaConcorde)和其它许多建筑物的建造工程。父亲拥有一座城堡,还曾任法国北部诺尔省杜埃市(Gouai)的市长;他的童年是在舒适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里度过的。莫罗本来还有一个姐姐,可是在14岁那年就死了。
建筑是艺术,多半是因为父亲的这一职业,当他发现莫罗少年时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时,父母就积极鼓励和支持他。莫罗十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册英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约翰·弗拉克斯曼(John Flaxsman,1755-1826)为但丁、荷马、赫西俄德和古希腊悲剧作家的作品创作的两卷本插图,激发起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随后,在读过罗兰寄宿学校(CollegeRollin)之后,1846年10月父亲送莫罗进了巴黎美术学校(Ecoledes Beaux-Arts)和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特(Francois-Edouard picot,1782-1875)的画室学艺。莫罗是勤奋的,但艺术并不仅仅倚靠勤奋就能够获得成功。参加1846年角逐“罗马奖”的比赛未能得奖,于是,莫罗就在1849年离开美术学校,去作一次个人的艺术发现之旅。艺术之旅果然有所收益。很快,这个年轻人就从画家泰奥多尔·夏斯里奥(Théodore Chassériau,1819-1856)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夏斯里奥那极具异国情趣的作品,特别是他笔下的许多神秘莫测的海洋女神的形象,使莫罗很受启发。另外,著名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作品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两位艺术家的影响,使莫罗决心要创造出他名之谓“非学院派艺术的史诗性的艺术”(epicart)。
莫罗先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有机会临摹了一幅意大利画家阿尼贝尔·卡拉西的油画《樱花圣母》(Annibale Caracci: Virgin of Cherries),然后就独立创作。初步的成功是1851年沙龙接受了他的一幅《圣母哀痛耶稣之死》(Pietà),但另外四幅则被拒绝,包括《阿贝拉战役后的大流士》(Dariusafter the Battle of Arbela);此画经过修改,得以在1853年沙龙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他的《雅歌一景》(A Scene from the Song of Songs)。在1855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莫罗展出了《给克里特迷宫的弥诺陶洛斯送雅典童男童女》(Athenians Being Delivered to the Minotaur in the Cretan Labyrinth)。
1857年,莫罗作了一次去意大利的创作旅行。这两年时间的旅行,对莫罗来说,收获颇大:在罗马,他认真研究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科勒乔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创作;在佛罗伦萨,他临摹了提香的作品;在米兰,他对卢伊尼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威尼斯,他又从维托里·卡尔帕乔(Vittore Carpaccio)的绘画中获得新的启发。在此期间,他还与后来成为艺术大师的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和另一位浪漫主义画家埃利·德洛内(Elie Delaunay,1797-1856)结成为好友,并与德加同游塞纳河和比萨,对意大利的古代文明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饱览了大师的艺术于1859年11月回到巴黎后,莫罗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印刷品、照片和插图刊物,并参观博物馆,观摩学习,重新开始他的创作生涯,除了1862年为德泽维尔圣母院(Notre-Damede Deeazeville)的教堂画的一幅《穿越十字架》(Via Crucia)之外,1864年的《俄狄甫斯与斯芬克斯》(Oedipusand the Sphinx)一画在沙龙上展出,便获得普遍的赞许,甚至还得了奖。从这时起,标志了莫罗选择历史、宗教、传说和想象为创作题材的最佳的创作时期开始了。
勤奋的莫罗,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出了大约8000件油画、水彩和速写。由于他的成就,他在1875年获“荣誉军团骑士”(Knight of the Legion of Honor)的封号;还曾被任命为巴黎美术学院教授,是对昂利·马蒂斯、乔治·鲁奥等一批野兽派画家颇有影响的老师,还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
还在1871年,莫罗就曾画过一幅《莎乐美》——《花园中的莎乐美》;1874年至1876年,他又再次创作《幽灵》(The Apparitoion)和《在希律前舞蹈的莎乐美》(Salome Dancing before Herod,又名《莎乐美的舞蹈》);最后,大约在1890年至1898年间,他又画了一幅《莎乐美高举施洗约翰的人头》(Salome holding up the te te St Jean Baptiste)。在创作这些有关莎乐美的过程中,莫罗留下好多幅草稿,有趣的是,在创作时,他曾以他本人的素描自画像,作为施洗者约翰的人头的原型来画。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作品

居斯塔夫·莫罗 – 作品介绍

《施洗约翰的头在显灵》
画中披着薄纱和珠光宝气的莎乐美,手指着施洗约翰被斩下的人头,鲜血淋漓圣光四射的人头与莎乐美冷艳的人体互为映衬,创造出一种奇异的气氛:约翰的头愤怒地凝视着莎乐美,而莎乐美仍旧若无其事地舞蹈着,引诱着希律王和施洗约翰。画家在此把感官之美和灵魂的恐怖感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即真实又充满阴森恐怖的神秘气氛。

莫罗的创作,喜欢运用浓艳的色彩,表现非现实的、不同寻常的情节。他最著名的画作都是描绘神话和宗教题材的色情画。他笔下的莎乐美形象,不仅色彩华丽,具有浓重的异国情调,特别是他画莎乐美的纱巾和舞姿所显示出的挑逗成分,使人觉得画家是有意以充满梦幻的色情成分,强烈地表达了莎乐美在舞蹈中的激情。
一篇赏析文章这样描述《在希律前舞蹈的莎乐美》的画面: “一座充满东方印度图腾的华丽宫殿,诡异、凄厉,像是兼备回教及拜占廷风格的大教堂。在屋顶的拱形下方,一个看起来像是天主教高级祭坛的王座。这间壁上镶嵌着以天青石及红丝玛瑙构成的马赛克图案的多彩砖造建筑,天花板由无数厚重的、宛如罗马式石柱延伸而来的弧线相交而成。
“在这以印度僧侣姿势如雕像般静坐不动的形象四周,香料正在燃烧着,在冉冉上升的烟雾中,王座两侧的柱火就像带着磷光的兽眼般闪烁着。烟雾越升越高,在屋顶拱弧处形成涡漩,蓝色的烟雾在那儿和从圆屋顶斜射进来的大片阳光里的金色粉尘混和在一起。在大殿过度激动的氛围及浓浓的香气中,莎乐美踮起脚尖在血泊中缓缓向前滑移,左手以命令的手势伸出,右手则执着一大朵莲花弯回身前,一名妇人蹲踞在地上漫不经心地拨奏着吉他。
“莎乐美的脸上带着一股孤僻而又圣洁的表情,开始那场唤醒老希律王那已休眠的知觉的淫荡之舞。她冷漠的脚尖舞蹈,艳丽而残忍,苏胸上下起伏着,旋动的项饰触及着乳尖,成串的钻石在她泛着汗珠的肌肤上闪闪发光;她的足镯、腰饰以及耳坠,都闪着夺目的光芒。她那炫耀的袍子上缝着珍珠,闪闪发亮的金箔点缀在银线绣成的图案中。她的珠宝胸衣以贵重宝石串成的链子做成,如一条条火蛇一样发着光的宝石链,就像有着绯红、淡黄、宝蓝及孔雀绿等美丽色彩的昆虫,攀爬在她那带着茶色的粉红肌肤上。危险、淫荡和邪恶隐藏在奢华的美丽幻影之下。”
在莫罗所有描绘莎乐美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幽灵》。
在这幅水彩画中,“被砍下的约翰的头颅悬浮在空中,周围环绕着装饰性的光环,她的长发和地上的血迹遥相呼应。受惊吓的半裸的莎乐美在约翰犀利诡异的眼神中,脸上浮现出怅然若失的表情。”
莫罗承认,基于“强烈地、不可抗拒地被抽象艺术的吸引力所控制,使我很自然地对表现人类的情感和人的情欲深深感到兴趣。”这即是他创作莎乐美的动因。他还这样解释自己所理解的这个女子,说“这个具有兽性的令人厌烦而又了不起的女子,她从看着仇人倒下中获取快乐,是并不特别可爱的,因为对她一切欲望的满足是那么地耐不住性。”但她有着“真实生活中女人寻求反常激情的本性。”
《幽灵》在布满色调的画布上,运用了富有特色的光,以提高其明亮的、类似宝石的色彩效果,充满梦幻的色情成分和激情。画面不仅色彩华丽,具有浓重的异国情调,特别是莎乐美的纱巾和舞姿所显示出的挑逗成分,使人觉得画家是有意以充满梦幻的色情成分,强烈地表达了莎乐美在舞蹈中的这一激情。一位论者这样描绘这幅画: “在空间上,莫罗把她(莎乐美)从《圣经》中移到远东的神谱中,让她的手放在众神之母伊希斯(Isis)权杖的莲花之上,莲花是埃及和印度的圣花,处女阴茎或童贞牺牲的象征。他对她的种族、国家和时代不作确切的描述,……只让它在一个世界历代艺术家组成的博物馆里栖居下来。”
“让它在一个世界历代艺术家组成的博物馆里栖居下来”!这就叫不朽。的确,《幽灵》曾在1876年的巴黎沙龙和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十分为人所欣赏,引起极大的震荡,并极大地影响了很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

《九头神兽的启示》
《九头神兽的启示》

居斯塔夫·莫罗 – 莫罗博物馆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莫罗死后被葬在巴黎的蒙马特公墓。位于巴黎十五区拉罗什福柯大街14号的“居斯塔夫·莫罗博物馆”是巴黎最奢华的建筑之一。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莫罗的工作室,1903年开始对公众开放。
法国画家一览 70年代后,法国写实主义转衰,70年代后还出现了象征主义,它和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追求理想的世界,作品有着虚幻和超脱的味道。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