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画家阿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

文章顶部
文章顶部

阿历克斯·卡茨,1927年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1946年到1949年间在纽约的库珀联盟艺术学校学习,1949年至1950年在缅因州的斯考希根绘画雕塑学校学习,1954年在纽约的洛克美术馆(Roko Gallery)第一次举办个人展,此后从艺近50多年,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近10年来更是得到了世界范围艺术界的认可,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文名 阿历克斯·卡茨
外文名 Alex Katz
出 生 1927年
生 于 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dzxz-20161130-83阿历克斯·卡茨

人物生平

提到美国画家阿历克斯·卡茨,人们马上会与具有广告般的简洁造型和平涂色彩联系在一起,其作品传递出的那种平和而悠远的诗意,总让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卡茨开始从艺是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期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验的时期,各种艺术运动前赴后继地涌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艺术作为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手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抽象和反传统成为时代的主流。阿历克斯·卡茨面对纷繁的艺术世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抛弃了学院里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而开始对着物象画写生,他发现这种方式作画是最快捷的,这也是他学习绘画的开始。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自己形成了较好的技法基础上,学着像德库宁、毕加索和塞尚那样作画,渐渐他觉得这与他的性情不合,便开始靠近巴尼·纽曼。在人物组画《保罗泰勒舞蹈团》(Paul Taylor Dance Company1963-64)中,人物是预先设定的,那完全是一种不同的绘画方法,人物的形象放在平面背景之上,他认为自己需要探索别人没有探索的领域,他要尝试那种可行性来表现当代社会。

主要成就

从艺50多年来,卡茨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次个展并参加一系列的联展。就近而言,2007年他在纽约国立博物馆举行了较大的个人展,同年,卡茨在芝加哥理查德·格雷美术馆(Richard Gray Gallery)、纽约的罗伯特·米勒美术馆(Robert Miller Gallery)和佩斯·威尔顿斯坦(Pace Wildenstein)展出作品。2008年12月在意大利的莫妮卡·德·卡德纳斯(Monica De Cardenas)美术馆举办个人展,2009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办“阿历克斯·卡茨:时尚与研究,(Alex Katz: Fashion and Studies)个人展,9月在纽约彼得·勃鲁姆(Peter Blum)美术馆举办素描展。随着这些展览的影响,近些年来,卡茨的声望越来越高,成为当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价格已经达到七数,作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的国立艺术博物馆和柏林国家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以他那独特而不变的画风在世界画坛上独领风骚。

作品风格

dzxz-20161130-84阿历克斯·卡茨

dzxz-20161130-80阿历克斯·卡茨

他不愿意跟随当时主流风格的形式,如威廉·德·库宁的绘画那样的激情与强悍,他所考虑的是以垂直和水平的几何体系展开的新的平涂性的具象绘画,这回应着现代主义绘画的早期先锋运动——构成主义的观点。他的形式因素——以一种让人想起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元素,这相应地稳定了他的一系列的主要色彩几何平面。他的早期画作《西尔维娅》(Sylvia 1962-63)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创造性地把背景画成一个黑灰色的“L”型,以马蒂斯的那种手法,色彩平涂并置,将画面光的效果和色域对比很好地协调起来。
对当代生活环境的兴趣,是卡茨的绘画出发点。卡茨在与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的罗伯特·斯多尔(Robert Storr)交流时,谈到他对复杂的事物和幻想绘画(fancy painting)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卡茨的人物绘画有幻想现实主义的概念,也附带装饰主义的痕迹。在对他熟悉的社会人物的描绘中,他用优美的、时尚的人物造型构图,关注细节表现,手法简洁,色彩对比鲜明,大面积的平涂色域和熟练的技法完美结合,没有叙事性和情节性。他欣赏毕加索《镜前少女》和马蒂斯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大色块作品,那些作品的风格,就成了他画面的主要表现。同时他吸收波普艺术的反抽象和摆脱景深、去掉背景的做法。他认为自己是简约型和解析性的画家,要凭借潜意识和直觉画画,通过画作让人们来认识世界。他的人物编排常常是非传统的,并且在一幅画中同一个形象描绘多次。他的画作一直以易于理解、新颖的形象面世。那些令人难忘的作品如《蓝色雨伞》(Blue Umbrella 1972),《红外套》(Red Coat 1982)、《白色遮阳帽》(White Visor 2003)和《红色手套》(Red Glove 2003)等已经成为人们意识中美国当代女性的典型缩影。

dzxz-20161130-82阿历克斯·卡茨

除了人物画的创作外,风景画也是卡茨的另外一个绘画题材,从《冬景》(Winter Scene 1951—52)到《下午六点半》(6:30pm 2004)等户外风景,也包括一些海景画和城市风景画。卡茨在上世纪50年代画的风景画是小尺幅的,具有颜料涂抹特征,笔触也富有表现性,此时他认为自己更多地是在靠本能作画;后期的风景画如《五月》(May 1996)、《秋天》(Autumn 1999)色彩鲜明,整个画面完全铺陈开来,看似凌乱的短促笔触,自由散漫地覆盖整个画布,而树枝以坚挺的线条将树叶的恣肆点串联起来。到《歌》(Song 2003)的色彩更加纷乱,纵横交错的色迹没有边缘,而是令人觉得在向画外延伸,似乎加进了音乐灵感而激发出不可遏制的热情,像一种半抽象的绘画。
绘画的题材并不是卡茨的关注点,那只是被描绘的客体。对于历代大师的杰作,他很关心吸取他们绘画的方式,比如他第一次看到马萨乔的作品就极为震惊,对他那奇妙的
灰色、蓝色和红色及肌肤的颜色留下很深的印象,30年后有人告诉他画中十字架是颠倒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对色彩的痴迷,忘记了画的内容。日本的浮世绘画家喜多川哥麿(Kitagawa Utamaro )是他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还有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电影、诗歌和舞蹈都是卡茨的关注对象。此外,对于卡茨来说,当一个艺术家自己竭尽全力的时候,他就不能为自己的画作做出解释,而要取决于他人告诉自己。而他自己可以从别人,包括他的朋友、画商和专业的评论家的批评中学到很多东西。他认为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而专业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启示。

人物评价

卡茨创作画的时候相当“自由”,他尽量让绘画行为本身快于绘画时的想法。对于自由的理解,他说:上世纪50年代时的自由是要从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去画,就像波洛克那样;而现在,它就变成了在无意识中去描绘,当画一棵大树的时候,颜料要快于想法之前进入画布,那才是自由。在卡茨的人物肖像画中有许多诗人的形象,这是因为他对诗歌很感兴趣,而且他常常与一些诗人就艺术形式的某些观点达成默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以便及时更正。《青少年美术家》专栏为版权内容,禁止转发、复制,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侵权必究。
文章底部
文章底部

猜你喜欢: